9CaKrnJyt8w hope.huanqiu.comarticle喜憨儿社会福利基金会/e3pmh4858/ekr3metri基金会Logo在台湾,智障者被称作喜憨儿,这一称呼最初来源于智障者家长对其子女的爱称,现在全台湾都开始广泛地使用这个称呼,这令原本毫无感情的称谓拥有了一层亲切感。促成这一改变的,就是成立于1994年,15年来致力于服务全台湾喜憨儿的喜憨儿基金会。基金会成立的宗旨就是让智障者获得终身教育与妥善照料,开发智障者的潜能,让他们也能像健全人一样拥有快乐人生。基金会目前在台北、新竹及高雄三地都有服务点,为社区居民提供服务,涵盖面包店、餐厅以及园艺队。在以小区为单位的无障碍的服务点内,喜憨儿一边学习工作技能,一边学习与人交往的能力,从被服务者转型为服务者,让人们了解到喜憨儿的潜能,从而改变对喜憨儿的固有认识。许多在基金会学习与工作过的喜憨儿,获得了在一般职场就业的机会,如超市、餐厅、物业公司等,在拥有了工作的同时,也拥有了尊重。同时基金会也注重喜憨儿的精神生活,设立了小区家园、乐团、剧团、喜憨儿童军团、喜憨儿学院等,为他们开启了一条充满阳光与希望的人生道路。基金会创始人苏国祯、萧淑珍夫妇毕业于台大。作为喜憨女儿的家长,夫妇两人并不希望开办一个庇护机构,而是为孩子创造一个能让其自食其力、获得尊重和快乐,得以安享余生的环境。基金会成立第二年,在日本的取经之旅后,他们有感于“授人予鱼,不如授人以渔”的古训,想到要开设不同于以往福利单位的新事业。当时,在台湾,喜憨儿福利单位大多做一些廉价难销的手工制品,也没有持续稳定的收入。 喜憨儿基金会没有选择进入洗衣,洗车等当时在台湾比较盛行的服务行业,而是决定开设一家具备市场竞争力的面包店来训练喜憨儿,让他们成为拥有一技之长的面包师,同时也能在服务顾客的过程中与人交流,获得自信与快乐。资料图片1997年高雄成立了第一家喜憨儿面包房,并在同年经由联合募捐获得了赞助。由于面包房大众化的定位(开设于社区内,与消费者面对面),加之有专业的烘培与烹饪专业人士对憨儿进行培训(从拌粉到烘焙、出货、配送等流程,到卖场的陈列、客人接待、收银、包装和清洁等工作),让喜憨儿具备了优秀的职业素养,也保证了喜憨儿面包房产品的质量,同时使得喜憨儿制作的产品拥有良好的市场竞争力。至今喜憨儿基金会在全台湾一共有6家面包店、11家餐厅和3家面包工场。面包房的经营范围已经拓宽到喜饼礼盒、满月礼盒、餐盒、面包、蛋糕、中秋礼盒等各类产品。喜憨儿基金会的经费,50%来自餐厅、面包房等相关服务机构的盈利(餐厅、面包房的资金基本全靠营业收入),30%来自捐赠,20%来自政府拨款,摆脱了以往福利企业靠捐赠与补贴维持生计的问题。在喜憨儿面包房和餐厅等相关服务机构工作的喜憨儿们约占总员工数量的一半,喜憨儿职工一个月可以拿到1万元新台币左右的薪水(2500元人民币),虽然收入不高(目前台湾人均月收入为5万新台币左右,约合12500元人民币),但是喜憨儿们通过专业培训后,可以自食其力,这对家长们来说以无比令人欣慰。回顾创业初期夫妇二人也是无限感慨,由于就读的都是台大的理工科系,并没有商业经营方面的知识,因此创办的过程也是一段漫长而艰辛的学习史。当立志开设面包店的时候,从选址、培训、设计等各方面夫妇都是亲历亲为,虽然有种种艰辛,但仍一路坚守,最终获得了如今的成就。资料图片喜憨儿面包房与餐厅致力于让喜憨儿融入正常生活,拥有自信与快乐。那这些喜憨儿老了以后将由谁来照顾呢?怎样才能让他们安享晚年呢?喜憨儿基金会目前正在筹建喜憨儿农场,该农场提供年长的喜憨儿专业照顾与服务,通过在农场的自然生活,让每位喜憨儿都能通过园艺活动与治疗,得到心灵的平静与终身的赡养照顾。资料图片喜憨儿农场目前计划设立三大板块的服务:(一)农场经营:通过分区栽培的香草植物与丰富景观设计,给喜憨儿与游客不同的感官刺激与治疗。(二)餐饮服务:为前来园区的游客提供有机餐饮,并给予中轻度心智障者职业训练和就业服务。(三)福利服务中心:拥有完善的无障碍设施的三层楼服务中心,为喜憨儿提供照顾服务和多项对外服务。喜憨儿之所以被称为社会企业,在于基金会摆脱了以往非营利组织高度依赖政府补贴与社会捐款的困境。目前喜憨儿基金会一半的收入都来源于营业收入,而企业式的经营方式让机构拥有更高的自主性,得以继续开展其他业务,从而为喜憨儿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近年来喜憨儿基金会还根据多年的烘焙经验,出版专业的烘培书籍,将好滋味与公众分享。喜憨儿基金会不再是传统的福利工场,它成功地将自己与憨儿打造成“面包专家”,在获得口碑的同时也提升了自己的企业形象。而喜憨儿倡导的公益消费理念,如今渐渐在台湾深入人心。1357375800000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liuliu环球网135737580000011[]//himg2.huanqiucdn.cn/attachment2010/2013/0105/20130105045338657.jpg{"email":"liuliu@huanqiu.com","name":"liuliu"}
基金会Logo在台湾,智障者被称作喜憨儿,这一称呼最初来源于智障者家长对其子女的爱称,现在全台湾都开始广泛地使用这个称呼,这令原本毫无感情的称谓拥有了一层亲切感。促成这一改变的,就是成立于1994年,15年来致力于服务全台湾喜憨儿的喜憨儿基金会。基金会成立的宗旨就是让智障者获得终身教育与妥善照料,开发智障者的潜能,让他们也能像健全人一样拥有快乐人生。基金会目前在台北、新竹及高雄三地都有服务点,为社区居民提供服务,涵盖面包店、餐厅以及园艺队。在以小区为单位的无障碍的服务点内,喜憨儿一边学习工作技能,一边学习与人交往的能力,从被服务者转型为服务者,让人们了解到喜憨儿的潜能,从而改变对喜憨儿的固有认识。许多在基金会学习与工作过的喜憨儿,获得了在一般职场就业的机会,如超市、餐厅、物业公司等,在拥有了工作的同时,也拥有了尊重。同时基金会也注重喜憨儿的精神生活,设立了小区家园、乐团、剧团、喜憨儿童军团、喜憨儿学院等,为他们开启了一条充满阳光与希望的人生道路。基金会创始人苏国祯、萧淑珍夫妇毕业于台大。作为喜憨女儿的家长,夫妇两人并不希望开办一个庇护机构,而是为孩子创造一个能让其自食其力、获得尊重和快乐,得以安享余生的环境。基金会成立第二年,在日本的取经之旅后,他们有感于“授人予鱼,不如授人以渔”的古训,想到要开设不同于以往福利单位的新事业。当时,在台湾,喜憨儿福利单位大多做一些廉价难销的手工制品,也没有持续稳定的收入。 喜憨儿基金会没有选择进入洗衣,洗车等当时在台湾比较盛行的服务行业,而是决定开设一家具备市场竞争力的面包店来训练喜憨儿,让他们成为拥有一技之长的面包师,同时也能在服务顾客的过程中与人交流,获得自信与快乐。资料图片1997年高雄成立了第一家喜憨儿面包房,并在同年经由联合募捐获得了赞助。由于面包房大众化的定位(开设于社区内,与消费者面对面),加之有专业的烘培与烹饪专业人士对憨儿进行培训(从拌粉到烘焙、出货、配送等流程,到卖场的陈列、客人接待、收银、包装和清洁等工作),让喜憨儿具备了优秀的职业素养,也保证了喜憨儿面包房产品的质量,同时使得喜憨儿制作的产品拥有良好的市场竞争力。至今喜憨儿基金会在全台湾一共有6家面包店、11家餐厅和3家面包工场。面包房的经营范围已经拓宽到喜饼礼盒、满月礼盒、餐盒、面包、蛋糕、中秋礼盒等各类产品。喜憨儿基金会的经费,50%来自餐厅、面包房等相关服务机构的盈利(餐厅、面包房的资金基本全靠营业收入),30%来自捐赠,20%来自政府拨款,摆脱了以往福利企业靠捐赠与补贴维持生计的问题。在喜憨儿面包房和餐厅等相关服务机构工作的喜憨儿们约占总员工数量的一半,喜憨儿职工一个月可以拿到1万元新台币左右的薪水(2500元人民币),虽然收入不高(目前台湾人均月收入为5万新台币左右,约合12500元人民币),但是喜憨儿们通过专业培训后,可以自食其力,这对家长们来说以无比令人欣慰。回顾创业初期夫妇二人也是无限感慨,由于就读的都是台大的理工科系,并没有商业经营方面的知识,因此创办的过程也是一段漫长而艰辛的学习史。当立志开设面包店的时候,从选址、培训、设计等各方面夫妇都是亲历亲为,虽然有种种艰辛,但仍一路坚守,最终获得了如今的成就。资料图片喜憨儿面包房与餐厅致力于让喜憨儿融入正常生活,拥有自信与快乐。那这些喜憨儿老了以后将由谁来照顾呢?怎样才能让他们安享晚年呢?喜憨儿基金会目前正在筹建喜憨儿农场,该农场提供年长的喜憨儿专业照顾与服务,通过在农场的自然生活,让每位喜憨儿都能通过园艺活动与治疗,得到心灵的平静与终身的赡养照顾。资料图片喜憨儿农场目前计划设立三大板块的服务:(一)农场经营:通过分区栽培的香草植物与丰富景观设计,给喜憨儿与游客不同的感官刺激与治疗。(二)餐饮服务:为前来园区的游客提供有机餐饮,并给予中轻度心智障者职业训练和就业服务。(三)福利服务中心:拥有完善的无障碍设施的三层楼服务中心,为喜憨儿提供照顾服务和多项对外服务。喜憨儿之所以被称为社会企业,在于基金会摆脱了以往非营利组织高度依赖政府补贴与社会捐款的困境。目前喜憨儿基金会一半的收入都来源于营业收入,而企业式的经营方式让机构拥有更高的自主性,得以继续开展其他业务,从而为喜憨儿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近年来喜憨儿基金会还根据多年的烘焙经验,出版专业的烘培书籍,将好滋味与公众分享。喜憨儿基金会不再是传统的福利工场,它成功地将自己与憨儿打造成“面包专家”,在获得口碑的同时也提升了自己的企业形象。而喜憨儿倡导的公益消费理念,如今渐渐在台湾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