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Ef1mUgP2Q hope.huanqiu.comarticle传承千年的苗绣技艺,见证化屋苗寨的美丽蜕变—— 化屋村苗绣的“美力”探索,提供非遗治理“中国样本”/e3pmh4858/eqngbhuat摘 要:本案例描述了贵州少数民族村寨保护非遗,勤劳的苗族妇女同胞传承世代相传的苗绣技艺,延续民族文化血脉、用指尖绣出美好生活、赋能美丽乡村建设。2021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颁布实施十周年。作为文化建设立法中的里程碑,《非遗法》标志着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走上依法保护的阶段,不仅确定了“保存、保护”两大原则,还总结出一批非遗保护计划、工程和措施。十年来,非遗理念深入人心,传承实践日益活跃,化屋村也正是《非遗法》实施以来的受益者。伴随着乡村旅游的兴起,化屋村探索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打造苗绣扶贫专线,让更多的苗胞参与蜡染和刺绣等工艺制作,传承苗家传统工艺,推出非遗文创产品,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立法;苗绣;非遗文创、非遗旅游案例正文:《非遗法》颁布实施十周年法制护航,绚烂非遗重焕生机化屋村隶属于贵州省黔西市新仁苗族乡,位于乌江源头六冲河畔,一江碧水从村前流过,这里有着原始古朴又绚丽多彩的民族风情,森林植被茂盛,居住着苗、彝、汉三个民族,其中苗族同胞占总人口的96.7%,是一个典型的苗族聚居村寨,也是魅力十足的苗族歌舞之乡。由于受地理环境、聚居条件和各种因素的影响,化屋村苗族传统服饰、蜡染、刺绣制品、手工艺品等仍保持着浓郁的民族特色。然而,由于村寨多年前的封闭落后,这里的传承非遗事象并不被被外人所知,更不被当地人所重视,大量的年轻人外出打工,古老的苗绣手艺似乎将濒临失传。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坚定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作出一系列决策部署,铺展开新时代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画卷。2021年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颁布实施十周年。作为文化建设立法中的里程碑,《非遗法》标志着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走上依法保护的阶段,不仅确定了“保护、传承和发展”三大原则,还总结出一批非遗保护计划、工程和措施,推动了中国非遗治理模式的探索,创新发展了国际非遗治理模式。十年来,非遗保护理念深入人心,非遗保护工作队伍不断壮大,传承实践日益活跃,在今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已经成为全民参与、惠益全民的文化民生工程,而化屋村也正是《非遗法》实施以来的受益者。伴随着乡村旅游的兴起,化屋村积极探索非遗和旅游的深度融合,将现有的家庭手工作坊式民间蜡染和刺绣工艺规模进行扩大,让更多的苗胞参与蜡染和刺绣等工艺制作,传承苗家传统工艺,打造非遗文创产品,推出非遗技能体验,不仅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更使化屋苗寨成为贵州省级著名景区“乌江源百里画廊”旅游线上一颗璀璨的明珠。而苗绣、蜡染等非遗之魂,也不断召唤远方游子们回归故里,重新认识和发现属于他们自己的民族文化珍宝的真正价值。这里的苗绣独一无二,一针一线都倾注着民族情感记忆“绿色的线条代表着长江、黄色的线条代表着黄河,这些花纹就是我们民族迁徙的历史,这些图案全部都有它的意义,代表我们对大自然的一种热爱与保护。”在化屋村易地扶贫安置点,苗族蜡染刺绣扶贫专线负责人杨文丽向笔者娓娓道来流传千百年的苗族技艺,在今天的化屋村是如何焕发了新的生机。据记载,化屋苗寨的苗族以服饰区分,叫箐脚式,以织金箐脚为代表。民间习称“歪梳苗”支系,服饰配饰与图案纹样都有别于其他地区的苗族,用线配色以白色,红色,绿色三种颜色为主,紫色、蓝色更多用于点缀,这也令化屋苗寨的民族服饰独具鲜明特色与个性。展厅里展示着杨文丽妈妈当年为女儿亲手绣的嫁衣。2017年前她的家还在大山里,没有通电没有灯,晚上妈妈就只能在煤油灯下一针一线的刺绣,这嫁衣里饱含着苗族妇女对孩子深切的疼爱。“我们的苗绣是世世代代一直传承下来的,认为就是与生俱来的习惯,之前并没觉得它有多么的稀奇。很多年轻人都不愿意学刺绣,更愿意外出打工挣钱。自从2021年2月3号,总书记来到我们扶贫车间观看我们的苗绣,很多人才重视我们自己的文化。”杨文丽回忆起当时向总书记汇报化屋村苗绣的情景,脸上露出了真挚又喜悦的笑容。从那以后,有更多的人会千里迢迢来到化屋村考察当地的苗绣,她们的绣品销量也增长了许多。更令她开心的是,开始有年轻人愿意学习刺绣,也愿意留在家乡传承这门手艺。她告诉记者:“总书记对我们说,要把民族文化发扬光大。这让我心里备受鼓舞,非常的感谢。所以在我心里有一个目标,一定要把民族文化发展好、传承好,争取带动更多的群众就业,也能为乡村振兴做出贡献。”青年创意不设限直播带货,让非遗文创远销世界凭着对自身苗族传统文化的热爱,现如今,90后的杨文丽已经与丈夫共同创业成立了贵州省毕节市黔西市文丽蜡染刺绣有限公司,带领着化屋村27位苗族绣娘实现了稳定的就业,通过指尖致富。除了传统的纯手工刺绣精品外,她也针对游客推出了不少平价的文创商品,例如热销的蜡染艾草香包,融合了汉族元素和苗族元素的T恤等。她还会根据客户的不同需求,提供机绣制品。杨文丽介绍:“手绣是非常昂贵的,不容易清洗,一般只在婚嫁等有纪念意义的时刻穿着或者作为藏品。但是机绣的产量会高一些,既可以体现我们这里独特的图案,还可以清洗,也是很好的选择。”除此之外,在化屋村苗绣扶贫车间还特别设立了专门的文创直播间,穿戴着“歪梳苗”精美民族服饰的小姐姐,每天会准时通过镜头面向全球的网络用户,推广化屋村的特色文创商品,不止有传统的手工苗绣、蜡染、乐器、芦笙等各种非遗艺术品,还有很多以非遗元素开发的时尚非遗文创商品都有机会通过电商平台销售到更多地方,也将当地特色的苗族文化传播到更远的地方。在化屋村同心文化广场,身着“歪梳苗”独特盛装的苗族姑娘唱起了多声部民歌《阳雀声声在呼唤》,悠扬婉转的歌声令人陶醉,海外媒体记者团纷纷用镜头记录下这美好的一幕。从这里远眺,山水相依,处处是景。化屋村优质的生态底色,令丰富多彩的苗族歌舞、精美的苗绣制品绽放出更加闪耀的光芒,让游客沉浸在瑰丽的山水与浓厚的民族文化中流连忘返,也为少数民族地区打造民族文化特色旅游、建设美丽乡村注入磅礴之力。1634637902233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代玉环球网16346379022332[]//img.huanqiucdn.cn/dp/api/files/imageDir/5eef973353a668a8621209732ea0c83bu1.png{"email":"daiyu@huanqiu.com","name":"代玉"}
摘 要:本案例描述了贵州少数民族村寨保护非遗,勤劳的苗族妇女同胞传承世代相传的苗绣技艺,延续民族文化血脉、用指尖绣出美好生活、赋能美丽乡村建设。2021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颁布实施十周年。作为文化建设立法中的里程碑,《非遗法》标志着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走上依法保护的阶段,不仅确定了“保存、保护”两大原则,还总结出一批非遗保护计划、工程和措施。十年来,非遗理念深入人心,传承实践日益活跃,化屋村也正是《非遗法》实施以来的受益者。伴随着乡村旅游的兴起,化屋村探索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打造苗绣扶贫专线,让更多的苗胞参与蜡染和刺绣等工艺制作,传承苗家传统工艺,推出非遗文创产品,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立法;苗绣;非遗文创、非遗旅游案例正文:《非遗法》颁布实施十周年法制护航,绚烂非遗重焕生机化屋村隶属于贵州省黔西市新仁苗族乡,位于乌江源头六冲河畔,一江碧水从村前流过,这里有着原始古朴又绚丽多彩的民族风情,森林植被茂盛,居住着苗、彝、汉三个民族,其中苗族同胞占总人口的96.7%,是一个典型的苗族聚居村寨,也是魅力十足的苗族歌舞之乡。由于受地理环境、聚居条件和各种因素的影响,化屋村苗族传统服饰、蜡染、刺绣制品、手工艺品等仍保持着浓郁的民族特色。然而,由于村寨多年前的封闭落后,这里的传承非遗事象并不被被外人所知,更不被当地人所重视,大量的年轻人外出打工,古老的苗绣手艺似乎将濒临失传。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坚定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作出一系列决策部署,铺展开新时代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画卷。2021年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颁布实施十周年。作为文化建设立法中的里程碑,《非遗法》标志着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走上依法保护的阶段,不仅确定了“保护、传承和发展”三大原则,还总结出一批非遗保护计划、工程和措施,推动了中国非遗治理模式的探索,创新发展了国际非遗治理模式。十年来,非遗保护理念深入人心,非遗保护工作队伍不断壮大,传承实践日益活跃,在今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已经成为全民参与、惠益全民的文化民生工程,而化屋村也正是《非遗法》实施以来的受益者。伴随着乡村旅游的兴起,化屋村积极探索非遗和旅游的深度融合,将现有的家庭手工作坊式民间蜡染和刺绣工艺规模进行扩大,让更多的苗胞参与蜡染和刺绣等工艺制作,传承苗家传统工艺,打造非遗文创产品,推出非遗技能体验,不仅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更使化屋苗寨成为贵州省级著名景区“乌江源百里画廊”旅游线上一颗璀璨的明珠。而苗绣、蜡染等非遗之魂,也不断召唤远方游子们回归故里,重新认识和发现属于他们自己的民族文化珍宝的真正价值。这里的苗绣独一无二,一针一线都倾注着民族情感记忆“绿色的线条代表着长江、黄色的线条代表着黄河,这些花纹就是我们民族迁徙的历史,这些图案全部都有它的意义,代表我们对大自然的一种热爱与保护。”在化屋村易地扶贫安置点,苗族蜡染刺绣扶贫专线负责人杨文丽向笔者娓娓道来流传千百年的苗族技艺,在今天的化屋村是如何焕发了新的生机。据记载,化屋苗寨的苗族以服饰区分,叫箐脚式,以织金箐脚为代表。民间习称“歪梳苗”支系,服饰配饰与图案纹样都有别于其他地区的苗族,用线配色以白色,红色,绿色三种颜色为主,紫色、蓝色更多用于点缀,这也令化屋苗寨的民族服饰独具鲜明特色与个性。展厅里展示着杨文丽妈妈当年为女儿亲手绣的嫁衣。2017年前她的家还在大山里,没有通电没有灯,晚上妈妈就只能在煤油灯下一针一线的刺绣,这嫁衣里饱含着苗族妇女对孩子深切的疼爱。“我们的苗绣是世世代代一直传承下来的,认为就是与生俱来的习惯,之前并没觉得它有多么的稀奇。很多年轻人都不愿意学刺绣,更愿意外出打工挣钱。自从2021年2月3号,总书记来到我们扶贫车间观看我们的苗绣,很多人才重视我们自己的文化。”杨文丽回忆起当时向总书记汇报化屋村苗绣的情景,脸上露出了真挚又喜悦的笑容。从那以后,有更多的人会千里迢迢来到化屋村考察当地的苗绣,她们的绣品销量也增长了许多。更令她开心的是,开始有年轻人愿意学习刺绣,也愿意留在家乡传承这门手艺。她告诉记者:“总书记对我们说,要把民族文化发扬光大。这让我心里备受鼓舞,非常的感谢。所以在我心里有一个目标,一定要把民族文化发展好、传承好,争取带动更多的群众就业,也能为乡村振兴做出贡献。”青年创意不设限直播带货,让非遗文创远销世界凭着对自身苗族传统文化的热爱,现如今,90后的杨文丽已经与丈夫共同创业成立了贵州省毕节市黔西市文丽蜡染刺绣有限公司,带领着化屋村27位苗族绣娘实现了稳定的就业,通过指尖致富。除了传统的纯手工刺绣精品外,她也针对游客推出了不少平价的文创商品,例如热销的蜡染艾草香包,融合了汉族元素和苗族元素的T恤等。她还会根据客户的不同需求,提供机绣制品。杨文丽介绍:“手绣是非常昂贵的,不容易清洗,一般只在婚嫁等有纪念意义的时刻穿着或者作为藏品。但是机绣的产量会高一些,既可以体现我们这里独特的图案,还可以清洗,也是很好的选择。”除此之外,在化屋村苗绣扶贫车间还特别设立了专门的文创直播间,穿戴着“歪梳苗”精美民族服饰的小姐姐,每天会准时通过镜头面向全球的网络用户,推广化屋村的特色文创商品,不止有传统的手工苗绣、蜡染、乐器、芦笙等各种非遗艺术品,还有很多以非遗元素开发的时尚非遗文创商品都有机会通过电商平台销售到更多地方,也将当地特色的苗族文化传播到更远的地方。在化屋村同心文化广场,身着“歪梳苗”独特盛装的苗族姑娘唱起了多声部民歌《阳雀声声在呼唤》,悠扬婉转的歌声令人陶醉,海外媒体记者团纷纷用镜头记录下这美好的一幕。从这里远眺,山水相依,处处是景。化屋村优质的生态底色,令丰富多彩的苗族歌舞、精美的苗绣制品绽放出更加闪耀的光芒,让游客沉浸在瑰丽的山水与浓厚的民族文化中流连忘返,也为少数民族地区打造民族文化特色旅游、建设美丽乡村注入磅礴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