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CbaMBw9Ex3作者:赵鹏hope.huanqiu.comarticle饶胜文的三国世界/e3pmh4858/ekr3m9a4m【环球网报道 记者 赵鹏】世人都相信历史具有借鉴的价值,但是,能从历史中看到什么、借鉴到什么,就取决于眼界了。历史题材的写作看似门槛很低,但真让读者从历史中获得有价值的借鉴,写作者还是要有相当的基本功训练。饶胜文说,常看到人们误读历史,就想将自已这些年来读史的心得与体会写出来,跟大家分享,也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无人到过新天地 一路难免入荆棘饶胜文的日常阅读主要分三大块:第一块跟工作有关,主要是出于教学的需要而读书。第二块跟写作有关,这块的读书虽然有一定的目的性,但自主性也很高,主要是循着自已的问题与思考而阅读。读书发现新问题时,会有一种隐秘的紧张与兴奋,就会去找新的书来读,这样,就会被自已的问题牵引着不断往前淌,虽然有时也会因头绪纷繁或者闯入了不熟悉的领域而困惑甚至困扰,但若有幸走到一片豁然开朗的新天地,也会满心欢喜。他说,“这部分的读书算是苦乐半参吧,毕竟无人到过的地方才是新天地,一路上免不了荆棘丛林。”第三块是纯粹出于兴趣而读书。饶胜文喜欢读诗、读画。有段时间沉迷宋画,饶胜文会在睡前的所有准备都做好后,斟半杯酒,取一册画,随意翻翻,自得其乐,那是他一天中最放松的时刻。翻完一册,酒也饮尽,然后酣然入梦。作为历史专业出身的人,读史也就成了他的日常生活。对文字的严谨,让写作成了一件“慢活”,想写的东西很多,写出来的东西却很少。饶胜文原本计划在三国史方面写“三部曲”,但他想:从源到流,表达起来可能更方便一些。前面的问题讲清楚了,后面的问题就好讲了。所以他决定从秦汉写起,眼下正在写秦的部分,写秦始皇的帝国想象对于后世的历史、对于中国作为国族、文化和政治共同体意味着什么。读三国知史入世引人深思据饶胜文回忆,他初中时就开始读三国,那时还试图攒齐一套《三国演义》的连环画。买了一册,就盼着下一册尽快出版,但这可不像杂志那样可预期。在不确定的盼望中,就有了似乎无边的时间和空间去遐想。对于7、80年代成长起来的人来说,英雄梦可能是年少的特征之一。饶胜文说,那时,最喜欢赵云,觉得他武勇而英俊,正义凛凛,为了使命,义无反顾。也会想象关羽是长须美髯公,张飞有满脸络腮胡子,但想象中的赵云,则一定是白白净净,眉清目秀,眼神清澈而坚定,好像三国里的人物会永远不老,就像曾以为年少时光会永不消逝。听他说起这些,就好像在说昨天的事。饶胜文说,后来,再读三国,体悟到在那样的一个乱世里,一个人出处、去就这种选择上的艰难,要比独自面对千军万马,大吼一声,策马冲杀过去难得多。理想的追求与现实的妥协、道德的坚守与当下的权宜,哪儿是能兼顾的均衡点?哪儿是不能逾越的底线?身不由己中,随波逐流还是勉力辨清方向?什么才是正确的方向?那是你个人的方向还是大家的方向?这种取舍的时刻,通常不是做二选一的选择题,而是在解多元多次的复杂方程式。因此,当饶胜文再读三国,会愈发同情像荀彧那样的人。有政治信念,有处世操守,有权变智慧,最终却不得不以身殉于自已的信念和操守。他也愈发钦佩像诸葛亮那样的人,能把自已的信念变成大家的信念,能以自已的修养和操守确立从政的人格基础,也有悲悯和智慧去处理内外矛盾。饶胜文说:“前人多惋惜诸葛亮的志业未能成功,但在某种意义上,诸葛武侯也是幸运的。”我的三国不是智慧和勇武的秀场饶胜文主要从事非虚构写作。他说,非虚构写作,写作过程主要不是靠灵感而推进,而是常年的读书与思考的积累,经过潜移默化的吸收与融汇,形成自已的基本观念和认知框架,这样,看任何事情,都会有独到的视角,不会受到时文的影响。写作时,问题意识和思考路径,都源生于此。读饶胜文的作品,能鲜明地感受到,书中既有高屋建瓴的角度,又有开阔的知识与思想视野,解析问题脉络贯通,总能带给人新的感悟与思考,大概也来自于此吧。从古至今关于三国题材的史学、文学作品层出不穷。当今的各种影视、文学、游戏、穿越文,更是让“三国”成了普及度最大的一段历史。可以说每个人眼里都有一个自已的三国,三国仿佛成了谁都可以上去发挥一番的舞台。《大汉帝国在巴蜀》的切入点是政治史。饶胜文认为,三国时代,可不只是那些谋士与豪杰们智慧和勇武的秀场。别说还原历史,单说知人论世,也应将那些人与事置放到三国时代与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双重背景里,去体察他们的选择和作为,这样才能同情地看待历史人物,从而更真切地看到他们的局限、努力和无奈。“《大汉帝国在巴蜀》主要是讲蜀汉的兴亡,后续还会再就曹魏和孙吴各写一本书。”饶胜文表示,“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个新的看三国的视角,展示一个新的三国的世界。”1682209551249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文雯环球网168220955124911[]//img.huanqiucdn.cn/dp/api/files/imageDir/f8ac8979e4c0f6e4261f697aed435a1cu5.jpg{"email":"wenwen@huanqiu.com","name":"文雯"}
【环球网报道 记者 赵鹏】世人都相信历史具有借鉴的价值,但是,能从历史中看到什么、借鉴到什么,就取决于眼界了。历史题材的写作看似门槛很低,但真让读者从历史中获得有价值的借鉴,写作者还是要有相当的基本功训练。饶胜文说,常看到人们误读历史,就想将自已这些年来读史的心得与体会写出来,跟大家分享,也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无人到过新天地 一路难免入荆棘饶胜文的日常阅读主要分三大块:第一块跟工作有关,主要是出于教学的需要而读书。第二块跟写作有关,这块的读书虽然有一定的目的性,但自主性也很高,主要是循着自已的问题与思考而阅读。读书发现新问题时,会有一种隐秘的紧张与兴奋,就会去找新的书来读,这样,就会被自已的问题牵引着不断往前淌,虽然有时也会因头绪纷繁或者闯入了不熟悉的领域而困惑甚至困扰,但若有幸走到一片豁然开朗的新天地,也会满心欢喜。他说,“这部分的读书算是苦乐半参吧,毕竟无人到过的地方才是新天地,一路上免不了荆棘丛林。”第三块是纯粹出于兴趣而读书。饶胜文喜欢读诗、读画。有段时间沉迷宋画,饶胜文会在睡前的所有准备都做好后,斟半杯酒,取一册画,随意翻翻,自得其乐,那是他一天中最放松的时刻。翻完一册,酒也饮尽,然后酣然入梦。作为历史专业出身的人,读史也就成了他的日常生活。对文字的严谨,让写作成了一件“慢活”,想写的东西很多,写出来的东西却很少。饶胜文原本计划在三国史方面写“三部曲”,但他想:从源到流,表达起来可能更方便一些。前面的问题讲清楚了,后面的问题就好讲了。所以他决定从秦汉写起,眼下正在写秦的部分,写秦始皇的帝国想象对于后世的历史、对于中国作为国族、文化和政治共同体意味着什么。读三国知史入世引人深思据饶胜文回忆,他初中时就开始读三国,那时还试图攒齐一套《三国演义》的连环画。买了一册,就盼着下一册尽快出版,但这可不像杂志那样可预期。在不确定的盼望中,就有了似乎无边的时间和空间去遐想。对于7、80年代成长起来的人来说,英雄梦可能是年少的特征之一。饶胜文说,那时,最喜欢赵云,觉得他武勇而英俊,正义凛凛,为了使命,义无反顾。也会想象关羽是长须美髯公,张飞有满脸络腮胡子,但想象中的赵云,则一定是白白净净,眉清目秀,眼神清澈而坚定,好像三国里的人物会永远不老,就像曾以为年少时光会永不消逝。听他说起这些,就好像在说昨天的事。饶胜文说,后来,再读三国,体悟到在那样的一个乱世里,一个人出处、去就这种选择上的艰难,要比独自面对千军万马,大吼一声,策马冲杀过去难得多。理想的追求与现实的妥协、道德的坚守与当下的权宜,哪儿是能兼顾的均衡点?哪儿是不能逾越的底线?身不由己中,随波逐流还是勉力辨清方向?什么才是正确的方向?那是你个人的方向还是大家的方向?这种取舍的时刻,通常不是做二选一的选择题,而是在解多元多次的复杂方程式。因此,当饶胜文再读三国,会愈发同情像荀彧那样的人。有政治信念,有处世操守,有权变智慧,最终却不得不以身殉于自已的信念和操守。他也愈发钦佩像诸葛亮那样的人,能把自已的信念变成大家的信念,能以自已的修养和操守确立从政的人格基础,也有悲悯和智慧去处理内外矛盾。饶胜文说:“前人多惋惜诸葛亮的志业未能成功,但在某种意义上,诸葛武侯也是幸运的。”我的三国不是智慧和勇武的秀场饶胜文主要从事非虚构写作。他说,非虚构写作,写作过程主要不是靠灵感而推进,而是常年的读书与思考的积累,经过潜移默化的吸收与融汇,形成自已的基本观念和认知框架,这样,看任何事情,都会有独到的视角,不会受到时文的影响。写作时,问题意识和思考路径,都源生于此。读饶胜文的作品,能鲜明地感受到,书中既有高屋建瓴的角度,又有开阔的知识与思想视野,解析问题脉络贯通,总能带给人新的感悟与思考,大概也来自于此吧。从古至今关于三国题材的史学、文学作品层出不穷。当今的各种影视、文学、游戏、穿越文,更是让“三国”成了普及度最大的一段历史。可以说每个人眼里都有一个自已的三国,三国仿佛成了谁都可以上去发挥一番的舞台。《大汉帝国在巴蜀》的切入点是政治史。饶胜文认为,三国时代,可不只是那些谋士与豪杰们智慧和勇武的秀场。别说还原历史,单说知人论世,也应将那些人与事置放到三国时代与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双重背景里,去体察他们的选择和作为,这样才能同情地看待历史人物,从而更真切地看到他们的局限、努力和无奈。“《大汉帝国在巴蜀》主要是讲蜀汉的兴亡,后续还会再就曹魏和孙吴各写一本书。”饶胜文表示,“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个新的看三国的视角,展示一个新的三国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