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HPa34pVSRa hope.huanqiu.comarticle国学讲师敬鸿章:以国学为灯,点亮童心/e3pmh4858/ekr3m9a4m【环球网报道 记者 文雯】有一位深受孩子们喜爱的国学讲师——敬鸿章,他不仅是上海作家协会会员,还是一位笔耕不辍的青年作家。在2024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即将到来之际,环球网公益频道记者有幸采访了敬鸿章。在与他深入交流的过程中,我们进一步了解了他的成长经历、教学理念、文学创作以及他在多元领域的探索和实践。环球网公益频道:请您简要介绍一下自己的成长经历?特别是与文学和国学相关的部分。敬鸿章:我出生于四川绵阳。四川是一块文化宝地,当地流传着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我从小就听说司马相如、刘备、关羽、张飞、李白、杜甫、陈子昂、三苏等人的故事,小时候特别喜欢李白、苏轼和诸葛亮。印象中我与文学和国学结下的缘分大概有三个阶段:启蒙阶段:爷爷的书柜爷爷很爱读书,他的书柜里有很多图书。大概有几大类:最多的是小说类,四大名著、七侠五义、《狄公案》《包公案》《封神演义》《东周列国志》等;其次是连环画,连环画有各种题材,不过大多都反映出那个时代的特色,如《聊斋志异》《铁道游击队》《地道战》《小兵张嘎》等;再有就是时政类,当时很多的语录、文选、学习资料等;然后就是诗词文学类,当时我从爷爷的书柜里翻到几本《对联大全》《对联故事》《唐诗三百首》,对联故事看得津津有味,就从里面大概了解了平仄、对仗的知识,后来读《唐诗三百首》,就很容易。爷爷的书柜里还有不少中医古籍,小时候还读过《汤头歌诀》《本草纲目》,感觉很有趣。巩固阶段:老师的督促小学时,老师布置作业要练习写字。一开始,我就抄写“成语”,买了一本《成语词典》。后来又扩展为抄写《唐诗》《宋词》,之后就是抄写《论语》《礼记》《孟子》等书籍。初中阶段,尤其对国学产生浓厚的兴趣,那时候开始阅读、背诵一些经典的段落,如《论语》《孟子》《唐诗宋词》等。背诵一是因为喜欢,二是因为写作需用。坚定阶段:外公的期望我上初中那一年暑假,外婆、外公、爷爷同年去世,家里陷入十分沉闷痛苦的氛围。外公去世后,我们去他单位整理遗物。我记得那会儿在书店买了一本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拿在手上,外公单位里一位大爷看到了,就半开玩笑问我:“你看了这本书,知道钢铁是怎么炼成的吗?是用煤炭还是铁矿啊?”我当即就回复那位爷爷,说:“这本书说的是‘钢铁般’的意志是怎样炼成的,不是真的炼钢。”大爷听了,有些震惊,随即感叹了一句话:“吴大爷这孙子会读书,可惜他以后再也看不到了。”这话让我有些难过,也让我想起外公曾经的鼓励,因此后面在学校里读书更勤奋了。 后来在高中,对国学和写作兴趣更浓厚了。那时在宿舍里悄悄背诵《孙子兵法》《史记》《吕氏春秋》《论语》《古文观止》《资治通鉴》等,养成了背诵的习惯。后来到大学一直坚持背诵,积累了不少经典。硕士毕业原计划到国外念博士,后来因为母亲身体不好,就留在国内,选择了国学教育与写作。做自己喜欢且有意义的事。从2011年开始,就一直坚持着做国学教育相关的工作,也创作故事、剧本,撰写论文、点校古籍等,直到现在,仍在坚持。环球网公益频道:您为何选择“林山”和“鸿壬”作为笔名?这些笔名背后有什么特别的含义或故事吗?敬鸿章:这两个笔名,一个是理想,一个是期望。“林山”是山中有林、林中有山,代表自然、纯粹、沉稳与厚重。向往山林、追求自然是传统文人的一种理想生活。我写作的不少诗词以及创作的故事,很多灵感都是来自山林间,所以叫“林山”。“鸿壬”就是“洪任”,是一种重要的责任。我觉得教育,尤其是文化教育责任重大。我主张“学以成人”,“成人”是学习的极高追求。我觉得自己还没有做到,还不一定能担起教育重任,因此就把“任”去掉“人”旁,留下一个“壬”。提醒自己教育和文化之路遥远,责任重大,要坚定地走下去。环球网公益频道:您从事国学教育多年,能否分享一下您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敬鸿章:我一直坚持的教学理念是“学以成人”,学习是为了养成身体健康、心灵健康、品德圆满、智慧高尚的个体。为了实现这个目的,我确定的教学方法就是六个字:“趣味、互动、启发”。国学经典很多文本比较难懂,尤其对于孩子们来说,理解起来有难度。如果只是生搬硬套,把内容灌输给孩子们,很多孩子会因此磨灭了学习的兴趣。我在教学过程中,先注重保护孩子们的兴趣,因此讲课时,总是会用趣味的故事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孩子们有了兴趣之后,就会参与互动,变被动的学习为主动的参与,通过互动的问答,引起孩子们对于问题的思考,从而启发孩子们培育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环球网公益频道:在您看来,国学教育对现代社会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敬鸿章:国学教育对现代社会的意义和价值,相信大家各有各的看法,见仁见智。我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概括为八个字:“立根、静心、广博、疗愈”。现代社会中我们活得着急,匆匆忙忙,节奏快,导致我们根基不稳,国学教育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引导我们可以立定本根,让我们心有归属感,有归属感才有方向感。其次,国学教育可以让我们学会静心。再有,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悠久的历史为我们积累了厚重的文化资源,这些文化资源能很好地开拓我们的眼界,让我们变得广博。最后,就是疗愈,在国学中有很多经典,可以疗愈身心,为孩子们积淀深厚的文化修养,让孩子们的身心得到开解,心灵变得健康。环球网公益频道:您是如何将国学知识融入您的作品中的?比如《读故事,学古诗》和《国学经典,日积月累》等。敬鸿章:知识要融入故事,对作者是极大的挑战。这里面要考虑很多问题,比如“兴趣问题”“合理性问题”“情节问题”“教育问题”。每次写作故事的时候,我都从这几个角度考虑。首要考虑兴趣,然后是故事的合理性、情节的趣味性以及最后要传达的教育意义。我用的方法,先是充分阅读诗词,根据自己对文化的理解,选择出教育点;然后围绕教育点,设计情节。设计情节,需要发挥极大的想象力,要有趣、好玩,能吸引孩子们,还要融合知识点,这一步,想象力和知识积累是关键,能调动的材料越多,想象力会打开越大。例如我在写《国学经典,日积月累》时,设计了一个故事“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这时脑子里调动了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兽,调动了传统童话中的故事情节,把神兽和童话情节一结合,就产生了一个新的故事。环球网公益频道:您的作品中有很多与孩子们互动的元素,您是如何保持与孩子们的沟通和连接的?敬鸿章:与读者互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作品的保鲜剂。我加入互动元素,有两个重要的来源。第一个来源于我日常的教学,我长期处在教学一线,深知读者需求,所以就常常把我在日常教育中关注到的问题,互动元素,融于自己的作品当中;第二个来源,在于我自己的阅读所得,我长期保持读书的习惯,读书开拓我的思路和眼界,也让我一直有很多好玩的问题和思路,我就常把这些问题融入创作里面,既让作品好玩,又让作品有教育意义。通过联想,将故事形象和问题联系在一起,创造特别的形象。环球网公益频道:请您介绍一下您的代表作《中华运动小健将》的创作背景和灵感来源。敬鸿章:中福会出版社编辑老师有一个关于中华传统运动项目的选题,邀请我写一个关于投壶运动的故事。投壶运动在我国历史上源远流长,尤其是在宴饮场合,既能佐酒,又能活跃氛围。我思考这个故事的时候,有三个灵感。第一个灵感就是这个故事有个“壶中世界”,大家看不到壶里,看不到的地方,就是想象力可以腾飞的地方,所以我重点打造壶中世界;第二个灵感,来自于孩子们的喜好——烟火。烟火是孩子们感兴趣的东西,所以用烟火激发孩子们的阅读兴趣;第三个灵感,来自于传统故事。传统故事中说“凤凰涅槃”,凤凰每五百年把人间的苦难带走,随着烈火燃烧,洗净苦难。我设计了凤凰形象,用意在于暗示读者,好的运动可以解除人心中的苦难。环球网公益频道:《中华运动小健将》荣获2023年度桂冠童书·知识读物类奖项,您对此有何感想?敬鸿章:关于获奖,一是意外。二是激励。奖励奖励,奖也是励,获奖以后,最大的感觉就是创造更多更经典的作品,以飨读者,推动文化的进步,让更多的孩子了解中华文化、学习中华文化、传承中国文化。环球网公益频道:除了国学教育和文学创作,您还在古典文学、文化、经典教学;家庭教育;地方文旅等领域深耕细作。能否谈谈您在这些领域的实践和成果?敬鸿章:我在朋友的支持下创办了一家国学书院上海慧山学堂,专注解决青少年的国学教育问题,那时候是纯公益的学堂,目的就是为了推广青少年国学教育。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很多孩子的问题:礼仪的问题、心理的问题、习惯的问题、课程结构问题。于是我们又开展家庭课堂,让家长们在短时间内快速地掌握孩子的心理、习惯、脾气、性格以及适合学习的方向,在家庭教育中做到因材施教。在与家庭接触的过程中,有些家庭关注家风家教的问题,因此我又关注家风、家教问题,关注家庭的来历、家风、家教方法,因此就在学堂内形成了“个人——家庭——家风”这样的课程体系模式。我们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也研究地方文化。因为我研究生专业是“江南学”,受专业研究思路启发,致力于培养本地化的人才,既有全局观念、又有本地观念的综合性人才。我带领团队研究地方文旅特色,挖掘文化重点以及文化要素,再将文化要素与文化特点呈现出来。启发孩子们爱家乡、爱土地,孩子们爱家乡、爱土地之后,就会更爱这个国家的大好河山。后来我在充分挖掘常熟虞山的旅游资源以后,创办了常熟虞新书院,做中国经典教育以及江南文化教育,并且联合常熟市文体旅局、虞山风景区展开教育培训、文创设计,用文化为当地文旅赋能。环球网公益频道: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您认为阅读国学经典和文学作品对现代人有哪些独特的意义和价值?它们如何帮助我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寻找内心的宁静和智慧?敬鸿章:国学经典和文学作品,对现代人来说,独特的意义和价值,我个人觉得在于“认识生命,找回自我”。我读儒家四书、五经,常常思考生命、责任、自我等问题,找到自己的定位,找到安身立命的地方,因为有确定的奋斗目标,因此格外珍惜自己的生命与时间,更加懂得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在这样的背景下,将自己的生命体验融入实践当中,做到知行合一,又将在实践过程中得到的启发,重新运用到阅读经典的过程中。在疲累的时候,大家回归自己的内心,问问自己的内心真正想要的东西是什么,这样就能更加明确自己的人生方向,很多烦恼和忧愁都能随之解除。环球网公益频道:您在国学和文学创作领域有着丰富的经验,能否给读者们推荐一些您认为值得一读的国学经典或文学作品?并简要说明推荐理由。敬鸿章:推荐书是一个难题,我一直主张因材施教,每个人都有自己阅读兴趣所在的地方,叫做“性之所近”。其实先读自己“性之所近”的书最好。在推荐之前,我想先跟读者们谈一谈我读古书有几个体会。第一,读书要有系统,千万不能片面、断章取义,所以最好要层层深入;第二,读书要联系时代,知人论世,古人写书都是围绕社会现实展开的,不是为了写书而写书;第三,读书要联系当下,我们读书要带着问题阅读,今天的阅读是为了更好地解决我们当下遇到或者将来可能遇到的问题。蒙学阶段:5-8岁适合。古诗启蒙:《入学准备课堂——读故事,学古诗》《入学准备课堂——国学经典,日积月累》,配合《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文化故事:《奇奇妙妙国宝故事屋》《中华运动小健将》《论语故事》《神话故事》《寓言故事》。儒家经典:《论语》《孟子》。教学阶段:9-12岁适合。历史经典:《史记》《汉书》《三国志》。儒家经典:《大学》《中庸》《诗经》。中国的经典浩如烟海,要挑书诚非易事,以上几本,有些短小、有些是大部头,大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挑选阅读。环球网公益频道:在您的成长过程中,有哪些书籍对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们是如何影响您的创作和教学理念的?敬鸿章:我想“四书”“诗经”对我产生的影响很大。儒家教会我做人的规范,有些虽然现在不一定做得很好,但是身不能至,心向往之,一直在努力。我常常也把里面一些普世的价值,比如仁义礼智信等思想,融合到我的创作当中,还有就是因材施教等理念,我都用在我的实践当中。然后就是“老庄”,老子教我从全局角度来思考问题,我看问题,看得全面,思考得深入,得益于老子中悟到的思维方法。庄子教我逍遥,我能够看淡很多问题。再有就是《史记》《资治通鉴》,我读这两本书,常常动情,身临其境感受到古人的心灵,所以我在写作时,也常常学习这两本书,要让故事入情入理。环球网公益频道:对于想要深入了解国学的读者,您建议他们应该如何入门?有哪些必备的国学知识或技能需要掌握?敬鸿章:要学国学,要想入门,我想最重要的不是知识的部分,而是心理的部分。第一,坚定。要入门,必须要坚定,半途而废,就不容易学成。第二,共情。要入门,必须要共情,设身处地理解古人所说,更容易懂其中的内容,也不会存偏见。第三,静心。要入门,必须要静心,不可浮躁,浮躁之后很多内容读不下去。所以我建议,大家要入门,先做好心理上的准备,不要因为困难就放弃,要学会静心、共情,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我有几个常用的方法:第一,读。我坚持每天读经典,给自己定计划,按照计划完成。第二,诵。好的段落,我经常要诵读出来。第三,抄。我会把经典的地方,抄写下来。第四,默。默写自己背诵的段落,当作复习和练字。刚入门的读者,可以采用读、抄的方法,渐渐就会发现自己的心越来越静,理解也越来越深。1713234610824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黎晓珊环球网171323461082411[]//img.huanqiucdn.cn/dp/api/files/imageDir/a23b10f10d66c1e1447e16841eef6c8au1.png{"email":"wenwen@huanqiu.com","name":"文雯"}
【环球网报道 记者 文雯】有一位深受孩子们喜爱的国学讲师——敬鸿章,他不仅是上海作家协会会员,还是一位笔耕不辍的青年作家。在2024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即将到来之际,环球网公益频道记者有幸采访了敬鸿章。在与他深入交流的过程中,我们进一步了解了他的成长经历、教学理念、文学创作以及他在多元领域的探索和实践。环球网公益频道:请您简要介绍一下自己的成长经历?特别是与文学和国学相关的部分。敬鸿章:我出生于四川绵阳。四川是一块文化宝地,当地流传着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我从小就听说司马相如、刘备、关羽、张飞、李白、杜甫、陈子昂、三苏等人的故事,小时候特别喜欢李白、苏轼和诸葛亮。印象中我与文学和国学结下的缘分大概有三个阶段:启蒙阶段:爷爷的书柜爷爷很爱读书,他的书柜里有很多图书。大概有几大类:最多的是小说类,四大名著、七侠五义、《狄公案》《包公案》《封神演义》《东周列国志》等;其次是连环画,连环画有各种题材,不过大多都反映出那个时代的特色,如《聊斋志异》《铁道游击队》《地道战》《小兵张嘎》等;再有就是时政类,当时很多的语录、文选、学习资料等;然后就是诗词文学类,当时我从爷爷的书柜里翻到几本《对联大全》《对联故事》《唐诗三百首》,对联故事看得津津有味,就从里面大概了解了平仄、对仗的知识,后来读《唐诗三百首》,就很容易。爷爷的书柜里还有不少中医古籍,小时候还读过《汤头歌诀》《本草纲目》,感觉很有趣。巩固阶段:老师的督促小学时,老师布置作业要练习写字。一开始,我就抄写“成语”,买了一本《成语词典》。后来又扩展为抄写《唐诗》《宋词》,之后就是抄写《论语》《礼记》《孟子》等书籍。初中阶段,尤其对国学产生浓厚的兴趣,那时候开始阅读、背诵一些经典的段落,如《论语》《孟子》《唐诗宋词》等。背诵一是因为喜欢,二是因为写作需用。坚定阶段:外公的期望我上初中那一年暑假,外婆、外公、爷爷同年去世,家里陷入十分沉闷痛苦的氛围。外公去世后,我们去他单位整理遗物。我记得那会儿在书店买了一本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拿在手上,外公单位里一位大爷看到了,就半开玩笑问我:“你看了这本书,知道钢铁是怎么炼成的吗?是用煤炭还是铁矿啊?”我当即就回复那位爷爷,说:“这本书说的是‘钢铁般’的意志是怎样炼成的,不是真的炼钢。”大爷听了,有些震惊,随即感叹了一句话:“吴大爷这孙子会读书,可惜他以后再也看不到了。”这话让我有些难过,也让我想起外公曾经的鼓励,因此后面在学校里读书更勤奋了。 后来在高中,对国学和写作兴趣更浓厚了。那时在宿舍里悄悄背诵《孙子兵法》《史记》《吕氏春秋》《论语》《古文观止》《资治通鉴》等,养成了背诵的习惯。后来到大学一直坚持背诵,积累了不少经典。硕士毕业原计划到国外念博士,后来因为母亲身体不好,就留在国内,选择了国学教育与写作。做自己喜欢且有意义的事。从2011年开始,就一直坚持着做国学教育相关的工作,也创作故事、剧本,撰写论文、点校古籍等,直到现在,仍在坚持。环球网公益频道:您为何选择“林山”和“鸿壬”作为笔名?这些笔名背后有什么特别的含义或故事吗?敬鸿章:这两个笔名,一个是理想,一个是期望。“林山”是山中有林、林中有山,代表自然、纯粹、沉稳与厚重。向往山林、追求自然是传统文人的一种理想生活。我写作的不少诗词以及创作的故事,很多灵感都是来自山林间,所以叫“林山”。“鸿壬”就是“洪任”,是一种重要的责任。我觉得教育,尤其是文化教育责任重大。我主张“学以成人”,“成人”是学习的极高追求。我觉得自己还没有做到,还不一定能担起教育重任,因此就把“任”去掉“人”旁,留下一个“壬”。提醒自己教育和文化之路遥远,责任重大,要坚定地走下去。环球网公益频道:您从事国学教育多年,能否分享一下您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敬鸿章:我一直坚持的教学理念是“学以成人”,学习是为了养成身体健康、心灵健康、品德圆满、智慧高尚的个体。为了实现这个目的,我确定的教学方法就是六个字:“趣味、互动、启发”。国学经典很多文本比较难懂,尤其对于孩子们来说,理解起来有难度。如果只是生搬硬套,把内容灌输给孩子们,很多孩子会因此磨灭了学习的兴趣。我在教学过程中,先注重保护孩子们的兴趣,因此讲课时,总是会用趣味的故事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孩子们有了兴趣之后,就会参与互动,变被动的学习为主动的参与,通过互动的问答,引起孩子们对于问题的思考,从而启发孩子们培育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环球网公益频道:在您看来,国学教育对现代社会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敬鸿章:国学教育对现代社会的意义和价值,相信大家各有各的看法,见仁见智。我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概括为八个字:“立根、静心、广博、疗愈”。现代社会中我们活得着急,匆匆忙忙,节奏快,导致我们根基不稳,国学教育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引导我们可以立定本根,让我们心有归属感,有归属感才有方向感。其次,国学教育可以让我们学会静心。再有,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悠久的历史为我们积累了厚重的文化资源,这些文化资源能很好地开拓我们的眼界,让我们变得广博。最后,就是疗愈,在国学中有很多经典,可以疗愈身心,为孩子们积淀深厚的文化修养,让孩子们的身心得到开解,心灵变得健康。环球网公益频道:您是如何将国学知识融入您的作品中的?比如《读故事,学古诗》和《国学经典,日积月累》等。敬鸿章:知识要融入故事,对作者是极大的挑战。这里面要考虑很多问题,比如“兴趣问题”“合理性问题”“情节问题”“教育问题”。每次写作故事的时候,我都从这几个角度考虑。首要考虑兴趣,然后是故事的合理性、情节的趣味性以及最后要传达的教育意义。我用的方法,先是充分阅读诗词,根据自己对文化的理解,选择出教育点;然后围绕教育点,设计情节。设计情节,需要发挥极大的想象力,要有趣、好玩,能吸引孩子们,还要融合知识点,这一步,想象力和知识积累是关键,能调动的材料越多,想象力会打开越大。例如我在写《国学经典,日积月累》时,设计了一个故事“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这时脑子里调动了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兽,调动了传统童话中的故事情节,把神兽和童话情节一结合,就产生了一个新的故事。环球网公益频道:您的作品中有很多与孩子们互动的元素,您是如何保持与孩子们的沟通和连接的?敬鸿章:与读者互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作品的保鲜剂。我加入互动元素,有两个重要的来源。第一个来源于我日常的教学,我长期处在教学一线,深知读者需求,所以就常常把我在日常教育中关注到的问题,互动元素,融于自己的作品当中;第二个来源,在于我自己的阅读所得,我长期保持读书的习惯,读书开拓我的思路和眼界,也让我一直有很多好玩的问题和思路,我就常把这些问题融入创作里面,既让作品好玩,又让作品有教育意义。通过联想,将故事形象和问题联系在一起,创造特别的形象。环球网公益频道:请您介绍一下您的代表作《中华运动小健将》的创作背景和灵感来源。敬鸿章:中福会出版社编辑老师有一个关于中华传统运动项目的选题,邀请我写一个关于投壶运动的故事。投壶运动在我国历史上源远流长,尤其是在宴饮场合,既能佐酒,又能活跃氛围。我思考这个故事的时候,有三个灵感。第一个灵感就是这个故事有个“壶中世界”,大家看不到壶里,看不到的地方,就是想象力可以腾飞的地方,所以我重点打造壶中世界;第二个灵感,来自于孩子们的喜好——烟火。烟火是孩子们感兴趣的东西,所以用烟火激发孩子们的阅读兴趣;第三个灵感,来自于传统故事。传统故事中说“凤凰涅槃”,凤凰每五百年把人间的苦难带走,随着烈火燃烧,洗净苦难。我设计了凤凰形象,用意在于暗示读者,好的运动可以解除人心中的苦难。环球网公益频道:《中华运动小健将》荣获2023年度桂冠童书·知识读物类奖项,您对此有何感想?敬鸿章:关于获奖,一是意外。二是激励。奖励奖励,奖也是励,获奖以后,最大的感觉就是创造更多更经典的作品,以飨读者,推动文化的进步,让更多的孩子了解中华文化、学习中华文化、传承中国文化。环球网公益频道:除了国学教育和文学创作,您还在古典文学、文化、经典教学;家庭教育;地方文旅等领域深耕细作。能否谈谈您在这些领域的实践和成果?敬鸿章:我在朋友的支持下创办了一家国学书院上海慧山学堂,专注解决青少年的国学教育问题,那时候是纯公益的学堂,目的就是为了推广青少年国学教育。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很多孩子的问题:礼仪的问题、心理的问题、习惯的问题、课程结构问题。于是我们又开展家庭课堂,让家长们在短时间内快速地掌握孩子的心理、习惯、脾气、性格以及适合学习的方向,在家庭教育中做到因材施教。在与家庭接触的过程中,有些家庭关注家风家教的问题,因此我又关注家风、家教问题,关注家庭的来历、家风、家教方法,因此就在学堂内形成了“个人——家庭——家风”这样的课程体系模式。我们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也研究地方文化。因为我研究生专业是“江南学”,受专业研究思路启发,致力于培养本地化的人才,既有全局观念、又有本地观念的综合性人才。我带领团队研究地方文旅特色,挖掘文化重点以及文化要素,再将文化要素与文化特点呈现出来。启发孩子们爱家乡、爱土地,孩子们爱家乡、爱土地之后,就会更爱这个国家的大好河山。后来我在充分挖掘常熟虞山的旅游资源以后,创办了常熟虞新书院,做中国经典教育以及江南文化教育,并且联合常熟市文体旅局、虞山风景区展开教育培训、文创设计,用文化为当地文旅赋能。环球网公益频道: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您认为阅读国学经典和文学作品对现代人有哪些独特的意义和价值?它们如何帮助我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寻找内心的宁静和智慧?敬鸿章:国学经典和文学作品,对现代人来说,独特的意义和价值,我个人觉得在于“认识生命,找回自我”。我读儒家四书、五经,常常思考生命、责任、自我等问题,找到自己的定位,找到安身立命的地方,因为有确定的奋斗目标,因此格外珍惜自己的生命与时间,更加懂得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在这样的背景下,将自己的生命体验融入实践当中,做到知行合一,又将在实践过程中得到的启发,重新运用到阅读经典的过程中。在疲累的时候,大家回归自己的内心,问问自己的内心真正想要的东西是什么,这样就能更加明确自己的人生方向,很多烦恼和忧愁都能随之解除。环球网公益频道:您在国学和文学创作领域有着丰富的经验,能否给读者们推荐一些您认为值得一读的国学经典或文学作品?并简要说明推荐理由。敬鸿章:推荐书是一个难题,我一直主张因材施教,每个人都有自己阅读兴趣所在的地方,叫做“性之所近”。其实先读自己“性之所近”的书最好。在推荐之前,我想先跟读者们谈一谈我读古书有几个体会。第一,读书要有系统,千万不能片面、断章取义,所以最好要层层深入;第二,读书要联系时代,知人论世,古人写书都是围绕社会现实展开的,不是为了写书而写书;第三,读书要联系当下,我们读书要带着问题阅读,今天的阅读是为了更好地解决我们当下遇到或者将来可能遇到的问题。蒙学阶段:5-8岁适合。古诗启蒙:《入学准备课堂——读故事,学古诗》《入学准备课堂——国学经典,日积月累》,配合《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文化故事:《奇奇妙妙国宝故事屋》《中华运动小健将》《论语故事》《神话故事》《寓言故事》。儒家经典:《论语》《孟子》。教学阶段:9-12岁适合。历史经典:《史记》《汉书》《三国志》。儒家经典:《大学》《中庸》《诗经》。中国的经典浩如烟海,要挑书诚非易事,以上几本,有些短小、有些是大部头,大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挑选阅读。环球网公益频道:在您的成长过程中,有哪些书籍对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们是如何影响您的创作和教学理念的?敬鸿章:我想“四书”“诗经”对我产生的影响很大。儒家教会我做人的规范,有些虽然现在不一定做得很好,但是身不能至,心向往之,一直在努力。我常常也把里面一些普世的价值,比如仁义礼智信等思想,融合到我的创作当中,还有就是因材施教等理念,我都用在我的实践当中。然后就是“老庄”,老子教我从全局角度来思考问题,我看问题,看得全面,思考得深入,得益于老子中悟到的思维方法。庄子教我逍遥,我能够看淡很多问题。再有就是《史记》《资治通鉴》,我读这两本书,常常动情,身临其境感受到古人的心灵,所以我在写作时,也常常学习这两本书,要让故事入情入理。环球网公益频道:对于想要深入了解国学的读者,您建议他们应该如何入门?有哪些必备的国学知识或技能需要掌握?敬鸿章:要学国学,要想入门,我想最重要的不是知识的部分,而是心理的部分。第一,坚定。要入门,必须要坚定,半途而废,就不容易学成。第二,共情。要入门,必须要共情,设身处地理解古人所说,更容易懂其中的内容,也不会存偏见。第三,静心。要入门,必须要静心,不可浮躁,浮躁之后很多内容读不下去。所以我建议,大家要入门,先做好心理上的准备,不要因为困难就放弃,要学会静心、共情,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我有几个常用的方法:第一,读。我坚持每天读经典,给自己定计划,按照计划完成。第二,诵。好的段落,我经常要诵读出来。第三,抄。我会把经典的地方,抄写下来。第四,默。默写自己背诵的段落,当作复习和练字。刚入门的读者,可以采用读、抄的方法,渐渐就会发现自己的心越来越静,理解也越来越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