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HPa7AYT9n3 hope.huanqiu.comarticle温浚源:遨游学海,探究汉字/e3pmh4858/ekr3m9a4m【环球网报道 记者 文雯】在文学与学术的交汇点上,温浚源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文学创作才华,成为了一位备受瞩目的青年学者。他在接受环球网公益频道记者采访时分享了自己的成长背景、学术成绩以及未来规划,同时为我们揭示了他在文学创作与学术研究之间的平衡艺术。环球网公益频道:是什么启发了您走上文学创作与学术研究的道路?温浚源:兴趣使然,自小我就对文学和历史有浓厚的兴趣。这其中当然离不开家中长辈的引导与鼓励,也离不开师友同道的帮助和支持。 环球网公益频道:在您的学术生涯中,有哪些关键时刻或决定性因素促使您取得了今天的成就?温浚源:成长过程中会经历不同的人和事,平淡无奇的每个时间节点,也许都很重要。读书治学方面,我还是个小学生,谈不上所谓成就。需努力的方面还很多,要持之以恒。环球网公益频道:您是如何平衡文学创作与学术研究之间的关系的?这两者对您来说有何异同?温浚源:学术研究与文学创作是两条路。前者遵循学科的基本原理和规律,进行专业性、系统性、独立性、原创性的思考与论证。后者基于对生活的洞见,表述真情实感,进行真实性、艺术性、超越性、创新性的实践与呈现。当然,两者之间还存在写作目的、文字风格等诸多方面的不同,但两者之间又有紧密的联系,学术与创作应联系起来,从而形成有机的统一。环球网公益频道:您的《下学上达》对您个人和学术界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温浚源:《论语》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部经典,《下学上达》是我研读《论语》一书所作的札记,也是若干年来教学生读《论语》过程中所作的讲记。对我个人而言,是“学”“行”《论语》的一些体会。环球网公益频道:您在创作《下学上达》时遇到了哪些挑战?又是如何克服的?温浚源:写作《下学上达》,有诸多方面的挑战,其中比较大的有两个方面:其一,历代注释《论语》的书很多,要深入研读与系统梳理前人和时贤的研究成果,很困难。其二,儒家的心性之学既是哲学思想,又是人文体验,要沉潜其中,虚心涵泳,不容易。环球网公益频道:对于读者来说,您认为这部作品最大的价值在哪里?您希望读者从中获得怎样的启示?温浚源:拙著《下学上达》对《论语》逐章逐句进行阐释,对其中人物的时代、事迹,志趣有所论证。注意字、词、句之间的关系,对名物、典章制度亦稍有留意。写作过程中,广泛参考同时期或历代文献,折衷诸家之说。又以《论语》证《论语》,虚心翫索其言,平心静气以求其心。尽力“设身处地”去“了解”,尽量不“误读”或减少误读。同时也注意人生义理,论述《论语》与自我学、行的关系。以上这些也是我认为读《论语》时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环球网公益频道:您能简要介绍一下新作《<说文解字>部首源流新证》的研究背景和主要内容吗?温浚源:产生于中华文化沃土的汉字是华夏悠久文明的载体,是世界上现存的自源古典文字系统之一。从商代的甲骨文到今天,汉字的发展有数千年的历史,它标志着中国的历史与文化绵延不衰,从未中断,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在数千年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留下了卷帙浩繁的古籍文献。从甲骨文、金文、石经,到简牍、帛书及纸质文献,均承载着中华民族一脉相传的历史记忆、思想智慧、知识体系和精神追求。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历史,也是民族交往、语言交流、文化交融的历史,在此过程中,汉字起到了桥梁和纽带的作用。深入探究汉字,了解其渊源流变,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今天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东汉时期的许慎是位杰出的经学家、文字学家,英国学者李约瑟(Joseph Needham)称赞他是“中国辞典的始祖”,美国学者裨治文(E.C.Bridgman)赞许他是“博学的作者”(Learnde Author)。许慎历时三十余年完成的《说文解字》是历史上第一部字典,是“无价的词源词典”(invaluable etymologicon)。用清人查慎行的话说,在众多的古代字书中,《说文》简古详备。因此,王鸣盛甚至指出:“《说文》为天下第一种书,读遍天下书,不读《说文》,犹不读也。但能通《说文》,余书皆未读,不可谓非通儒也。”由一部书生发展为一个学科,在学术史上并不常见。研究《说文》已经成为一门专门的学问,凡是与《说文》有关的学问都可谓之“《说文》学”或“许学”。《说文》按照“分别部居”的原则,设立540部首,把收集的文字“据形系联”地隶属于各部首之内,成为一套有体系的部首编字法,使部首与从属字有意义上的联系,开创了辞书编纂的法则,体现了许慎关于文字符号的系统思想,也是汉语字源与词义研究的基础所在。系统对其进行研究,是学习汉字的入门途径之一。《<说文解字>部首源流新证》一书是我研读《说文》所作的札记,全书对《说文》540个部首依序编号,利用甲骨文、金文、陶文、石文、货币文、竹简、木牍、玺印、帛书、碑帖等各种古代文字材料,并引证历代《说文》研究学者的成果,博采古今中外学者有关《说文》部首之说,择善而从,间下己意,对《说文》540部首进行系统详明的说解。环球网公益频道:这部作品与您的其他作品相比,有哪些新的突破和创新点?温浚源:考释古文字,方法很重要。总结前辈学者的研究经验,探索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是研究古文字应具的基础条件。《<说文解字>部首源流新证》一书,主要从解原文、揭凡例、析部件、释字形、明字音、辨字义、归字类、察流变、示用例等九个角度对《说文》540部首进行综合研究,考证力求严谨,论证务求缜密。环球网公益频道:您在研究过程中发现了哪些有趣或令人惊讶的现象?这些发现对汉字研究有何意义?温浚源:从《仓颉篇》对意符相同的汉字进行整理,到《急就章》提出“分别部居”的概念,再到《说文》梳理了汉字的构形体系,确立以“部”类化的体例来编纂字书,创造性把近万个汉字分别统系到540个部首中,使之“不相杂厕”,期间大约经历了三百多年的时间。《说文》以“建类一首”,“分别部居”的形式,揭示汉字形体规律,给予字源上的解释,把汉字置入一个系统之中,这是许慎的一项重大贡献。作为一部字典,《说文》对后代语文学的影响非常深远。后世的字典编纂,基本上不出《说文》的范围,只不过增加字数和例子罢了。前贤有言,“读书必先求认字”,“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可谓颠扑不破的真理。通过学习、研究《说文》,必能加深我们对汉语言文字的了解。尽管从现今的眼光看来,《说文》有很多时代局限,但仍不失为研究古文字的出发点。即使在包括甲骨文、金文、简帛等在内的各类古文字资料出土,古文字学大兴之后,《说文》的地位也并不因此动摇。一方面,古文字学的研究纠正了《说文》的诸多错误;但另一方面,《说文》仍旧是古文字学研究的重要基石。环球网公益频道:除了您自己的作品外,您还有哪些书籍推荐给您的读者们阅读?温浚源:每个读者的兴趣点并不相同,能有机会读书,是一种福报,根据自己的兴趣,各取所需就好。环球网公益频道:您平时喜欢读哪些类型的书籍?能否推荐一些您认为值得一读的作品?温浚源:近几年我的兴趣点在语言文字学和历史学。各种类型的书给读者带来的启发和体验不同,专业研究与业余读书也不同。专业从事研究,当然要立足本专业,进行广泛、系统、深入的研读。关于业余读书,钱穆先生认为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多读修养类、欣赏类、博闻类、新知类、消遣类等五种书,我觉得他的看法很值得参考。环球网公益频道:在您的阅读经历中,是否有一些特别印象深刻或对您影响深远的书籍?能否谈一下您的感受和启示?温浚源:书籍浩如烟海,值得读的书很多,无论怎样举例,都难以周详。这几年我翻检和阅读较多的书是《说文》和《史记》,也浏览一些与之相关的文献。闲暇之余也看诗词、散文、小说、哲学类的作品。常言“开卷有益”,多读书对陶冶情操、开阔眼界、升华思辨能力,肯定会有启示。环球网公益频道:您在未来的创作中有哪些新的尝试或挑战?您希望突破哪些方面的限制或困境?温浚源:语言文字学和历史学是我的兴趣点所在,以后想在这两方面更深入一些。目前的局限和困境还比较多,基础功夫不牢固,文献阅读不深入,是亟需提升的两个方面,希望能充分利用时间,取得进益。1713234721657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黎晓珊环球网171323472165711[]//img.huanqiucdn.cn/dp/api/files/imageDir/5b80995b16e4f5b91fb81e6f1781065eu1.png{"email":"wenwen@huanqiu.com","name":"文雯"}
【环球网报道 记者 文雯】在文学与学术的交汇点上,温浚源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文学创作才华,成为了一位备受瞩目的青年学者。他在接受环球网公益频道记者采访时分享了自己的成长背景、学术成绩以及未来规划,同时为我们揭示了他在文学创作与学术研究之间的平衡艺术。环球网公益频道:是什么启发了您走上文学创作与学术研究的道路?温浚源:兴趣使然,自小我就对文学和历史有浓厚的兴趣。这其中当然离不开家中长辈的引导与鼓励,也离不开师友同道的帮助和支持。 环球网公益频道:在您的学术生涯中,有哪些关键时刻或决定性因素促使您取得了今天的成就?温浚源:成长过程中会经历不同的人和事,平淡无奇的每个时间节点,也许都很重要。读书治学方面,我还是个小学生,谈不上所谓成就。需努力的方面还很多,要持之以恒。环球网公益频道:您是如何平衡文学创作与学术研究之间的关系的?这两者对您来说有何异同?温浚源:学术研究与文学创作是两条路。前者遵循学科的基本原理和规律,进行专业性、系统性、独立性、原创性的思考与论证。后者基于对生活的洞见,表述真情实感,进行真实性、艺术性、超越性、创新性的实践与呈现。当然,两者之间还存在写作目的、文字风格等诸多方面的不同,但两者之间又有紧密的联系,学术与创作应联系起来,从而形成有机的统一。环球网公益频道:您的《下学上达》对您个人和学术界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温浚源:《论语》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部经典,《下学上达》是我研读《论语》一书所作的札记,也是若干年来教学生读《论语》过程中所作的讲记。对我个人而言,是“学”“行”《论语》的一些体会。环球网公益频道:您在创作《下学上达》时遇到了哪些挑战?又是如何克服的?温浚源:写作《下学上达》,有诸多方面的挑战,其中比较大的有两个方面:其一,历代注释《论语》的书很多,要深入研读与系统梳理前人和时贤的研究成果,很困难。其二,儒家的心性之学既是哲学思想,又是人文体验,要沉潜其中,虚心涵泳,不容易。环球网公益频道:对于读者来说,您认为这部作品最大的价值在哪里?您希望读者从中获得怎样的启示?温浚源:拙著《下学上达》对《论语》逐章逐句进行阐释,对其中人物的时代、事迹,志趣有所论证。注意字、词、句之间的关系,对名物、典章制度亦稍有留意。写作过程中,广泛参考同时期或历代文献,折衷诸家之说。又以《论语》证《论语》,虚心翫索其言,平心静气以求其心。尽力“设身处地”去“了解”,尽量不“误读”或减少误读。同时也注意人生义理,论述《论语》与自我学、行的关系。以上这些也是我认为读《论语》时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环球网公益频道:您能简要介绍一下新作《<说文解字>部首源流新证》的研究背景和主要内容吗?温浚源:产生于中华文化沃土的汉字是华夏悠久文明的载体,是世界上现存的自源古典文字系统之一。从商代的甲骨文到今天,汉字的发展有数千年的历史,它标志着中国的历史与文化绵延不衰,从未中断,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在数千年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留下了卷帙浩繁的古籍文献。从甲骨文、金文、石经,到简牍、帛书及纸质文献,均承载着中华民族一脉相传的历史记忆、思想智慧、知识体系和精神追求。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历史,也是民族交往、语言交流、文化交融的历史,在此过程中,汉字起到了桥梁和纽带的作用。深入探究汉字,了解其渊源流变,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今天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东汉时期的许慎是位杰出的经学家、文字学家,英国学者李约瑟(Joseph Needham)称赞他是“中国辞典的始祖”,美国学者裨治文(E.C.Bridgman)赞许他是“博学的作者”(Learnde Author)。许慎历时三十余年完成的《说文解字》是历史上第一部字典,是“无价的词源词典”(invaluable etymologicon)。用清人查慎行的话说,在众多的古代字书中,《说文》简古详备。因此,王鸣盛甚至指出:“《说文》为天下第一种书,读遍天下书,不读《说文》,犹不读也。但能通《说文》,余书皆未读,不可谓非通儒也。”由一部书生发展为一个学科,在学术史上并不常见。研究《说文》已经成为一门专门的学问,凡是与《说文》有关的学问都可谓之“《说文》学”或“许学”。《说文》按照“分别部居”的原则,设立540部首,把收集的文字“据形系联”地隶属于各部首之内,成为一套有体系的部首编字法,使部首与从属字有意义上的联系,开创了辞书编纂的法则,体现了许慎关于文字符号的系统思想,也是汉语字源与词义研究的基础所在。系统对其进行研究,是学习汉字的入门途径之一。《<说文解字>部首源流新证》一书是我研读《说文》所作的札记,全书对《说文》540个部首依序编号,利用甲骨文、金文、陶文、石文、货币文、竹简、木牍、玺印、帛书、碑帖等各种古代文字材料,并引证历代《说文》研究学者的成果,博采古今中外学者有关《说文》部首之说,择善而从,间下己意,对《说文》540部首进行系统详明的说解。环球网公益频道:这部作品与您的其他作品相比,有哪些新的突破和创新点?温浚源:考释古文字,方法很重要。总结前辈学者的研究经验,探索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是研究古文字应具的基础条件。《<说文解字>部首源流新证》一书,主要从解原文、揭凡例、析部件、释字形、明字音、辨字义、归字类、察流变、示用例等九个角度对《说文》540部首进行综合研究,考证力求严谨,论证务求缜密。环球网公益频道:您在研究过程中发现了哪些有趣或令人惊讶的现象?这些发现对汉字研究有何意义?温浚源:从《仓颉篇》对意符相同的汉字进行整理,到《急就章》提出“分别部居”的概念,再到《说文》梳理了汉字的构形体系,确立以“部”类化的体例来编纂字书,创造性把近万个汉字分别统系到540个部首中,使之“不相杂厕”,期间大约经历了三百多年的时间。《说文》以“建类一首”,“分别部居”的形式,揭示汉字形体规律,给予字源上的解释,把汉字置入一个系统之中,这是许慎的一项重大贡献。作为一部字典,《说文》对后代语文学的影响非常深远。后世的字典编纂,基本上不出《说文》的范围,只不过增加字数和例子罢了。前贤有言,“读书必先求认字”,“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可谓颠扑不破的真理。通过学习、研究《说文》,必能加深我们对汉语言文字的了解。尽管从现今的眼光看来,《说文》有很多时代局限,但仍不失为研究古文字的出发点。即使在包括甲骨文、金文、简帛等在内的各类古文字资料出土,古文字学大兴之后,《说文》的地位也并不因此动摇。一方面,古文字学的研究纠正了《说文》的诸多错误;但另一方面,《说文》仍旧是古文字学研究的重要基石。环球网公益频道:除了您自己的作品外,您还有哪些书籍推荐给您的读者们阅读?温浚源:每个读者的兴趣点并不相同,能有机会读书,是一种福报,根据自己的兴趣,各取所需就好。环球网公益频道:您平时喜欢读哪些类型的书籍?能否推荐一些您认为值得一读的作品?温浚源:近几年我的兴趣点在语言文字学和历史学。各种类型的书给读者带来的启发和体验不同,专业研究与业余读书也不同。专业从事研究,当然要立足本专业,进行广泛、系统、深入的研读。关于业余读书,钱穆先生认为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多读修养类、欣赏类、博闻类、新知类、消遣类等五种书,我觉得他的看法很值得参考。环球网公益频道:在您的阅读经历中,是否有一些特别印象深刻或对您影响深远的书籍?能否谈一下您的感受和启示?温浚源:书籍浩如烟海,值得读的书很多,无论怎样举例,都难以周详。这几年我翻检和阅读较多的书是《说文》和《史记》,也浏览一些与之相关的文献。闲暇之余也看诗词、散文、小说、哲学类的作品。常言“开卷有益”,多读书对陶冶情操、开阔眼界、升华思辨能力,肯定会有启示。环球网公益频道:您在未来的创作中有哪些新的尝试或挑战?您希望突破哪些方面的限制或困境?温浚源:语言文字学和历史学是我的兴趣点所在,以后想在这两方面更深入一些。目前的局限和困境还比较多,基础功夫不牢固,文献阅读不深入,是亟需提升的两个方面,希望能充分利用时间,取得进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