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ONCosQa95I hope.huanqiu.comarticle连续三年出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峰会 少年云扎根乡村学校“科技合伙人”/e3pmh4858/e3pttusns【环球网公益综合报道】9月18日消息,202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学习峰会日前在巴黎总部举行,阿里巴巴少年云公益团队连续三年受邀参会发言,在全球教育官员及学者前分享了如何让中国乡村课堂与世界同步的主题。从三年前首次参会的“数字教育基础设施”到今年提出“面向未来教育的人机协同生态”,少年云项目展现了中国教育公益项目从技术赋能向教育哲学构建的深度演进。“我们发现,未来的教育鸿沟不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城乡差异,而是体现在对AI技术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上。”阿里云教育高级副总裁、少年云项目负责人黄桂晶在演讲中表示。在她身后的大屏幕上,呈现的不是繁华都市的科技图景,而是中国乡村教室里的孩子们正在通过AI云教室与远方教师互动、通过智能平台记录本土民俗文化的真实场景。AI大模型与终端云计算结合 乡村教育进化的中国实践 据悉,少年云助学计划由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于2021年发起,已在全国25个省份的偏远地区建成300余间“AI云教室”、打造上百名AI老师,超过30万名乡村师生因此受益。基于阿里云无影的终端云计算技术,AI云教室的算力都由云数据中心提供,无需更新设备,大幅降低了校方的硬件投入成本,使农村学校能够以三分之一的投入,获得相当于沿海城市优质学校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同时,大模型与云电脑原生融合,让师生更便捷地通过AI老师和AI课堂参与到实践创新中,从教师角色、学习模式,构建人机协同的新形态。在云南澜沧,一名12岁学生通过少年云的AI名师课堂,仅用一句话就生成个性化的生物课程,实现了与虚拟名师的实时互动;在贵州山区,一名初一信息技术教师借助智能编程助手,将教学重点从代码语法转向计算思维培养。在广西灵山实验小学,张海华老师用少年云里的AI角色创建了“活化非遗”课程。学生输入“抛绣球”“铜鼓”等词就能生成节日盛景图;还有学生跟AI“刘三姐”对话:“如何传承山歌?”答曰:“用新工具把歌唱到未来去!”历史人物交互与民俗数字化让壮乡文化在少年心中扎根。张老师向学生展示由AI生成雏形、自己再精心修改的民俗文化课课件:“它帮我打开了思路,而我赋予了它灵魂和温度。”这些来自中国成千上万个乡村课堂的真实反馈,构成了少年云项目最坚实的价值基石——科技平权。打破数字时代新鸿沟 做乡村学校的“科技合伙人”此前,许多教育公益项目曾陷入困境:捐赠一批硬件,开通一个线上课程库。虽能解一时之渴,却难覆长久之旱。“电脑成了摆设,课程内容和我们的学生基础不匹配。”一位乡村校长坦言,“我们最怕的,是产生数字时代的‘新鸿沟’——别人在用AI因材施教,我们却连开关机都成问题。”“最让我焦虑的不是辛苦,而是我知道自己的知识面和教学方法可能已经落后了,但我不知道如何去学,更没办法带给孩子们更多。”这位从业二十年的乡村老教师的话,道出了无数同行的心声。黄桂晶表示,少年云的破局方法,始于一个关键的思维转变:从“提供工具”转向“提供服务”, 从培育“编程能力”转向“计算思维”,少年云不仅仅是教学环境,它更应该是乡村学校的“科技合伙人”,是能读懂学生、能为教师减负的“智能脚手架”。于是,AI备课工具被设计成“智能合伙人”,它理解本地的教学大纲,能一键生成贴合乡土情境的教案初稿,把老师从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AI口语教练被赋予了极大的耐心和鼓励属性,它永不疲倦,永不批评,只为创造一个激发好奇的学习环境。基于前沿的教育哲学理念和先进的终端云计算技术,少年云项目也荣获了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全球专家评审的“2025全球智慧教育创新奖”。“该项目卓越之处,在于它成功地打造了一个可持续、可进化、以人为中心的数字教育新模式,为全球教育发展提供了极具参考价值的中国实践。”评审专家在颁奖词中表示。黄桂晶透露,未来,通过与教育部门合作,少年云将开发更多符合本地学情的大模型教育应用,推进“全球技术”与“本土智慧”融合,关注城乡学生的人工智能素养培育,让优质教育资源像空气一样流动起来。(勃潺)1758172279602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吴涛环球网17581722796021[]//img.huanqiucdn.cn/dp/api/files/imageDir/4567562019aa874a405fbe19d6a99bacu1.png{"email":"wutao@huanqiu.com","name":"吴涛"}
【环球网公益综合报道】9月18日消息,202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学习峰会日前在巴黎总部举行,阿里巴巴少年云公益团队连续三年受邀参会发言,在全球教育官员及学者前分享了如何让中国乡村课堂与世界同步的主题。从三年前首次参会的“数字教育基础设施”到今年提出“面向未来教育的人机协同生态”,少年云项目展现了中国教育公益项目从技术赋能向教育哲学构建的深度演进。“我们发现,未来的教育鸿沟不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城乡差异,而是体现在对AI技术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上。”阿里云教育高级副总裁、少年云项目负责人黄桂晶在演讲中表示。在她身后的大屏幕上,呈现的不是繁华都市的科技图景,而是中国乡村教室里的孩子们正在通过AI云教室与远方教师互动、通过智能平台记录本土民俗文化的真实场景。AI大模型与终端云计算结合 乡村教育进化的中国实践 据悉,少年云助学计划由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于2021年发起,已在全国25个省份的偏远地区建成300余间“AI云教室”、打造上百名AI老师,超过30万名乡村师生因此受益。基于阿里云无影的终端云计算技术,AI云教室的算力都由云数据中心提供,无需更新设备,大幅降低了校方的硬件投入成本,使农村学校能够以三分之一的投入,获得相当于沿海城市优质学校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同时,大模型与云电脑原生融合,让师生更便捷地通过AI老师和AI课堂参与到实践创新中,从教师角色、学习模式,构建人机协同的新形态。在云南澜沧,一名12岁学生通过少年云的AI名师课堂,仅用一句话就生成个性化的生物课程,实现了与虚拟名师的实时互动;在贵州山区,一名初一信息技术教师借助智能编程助手,将教学重点从代码语法转向计算思维培养。在广西灵山实验小学,张海华老师用少年云里的AI角色创建了“活化非遗”课程。学生输入“抛绣球”“铜鼓”等词就能生成节日盛景图;还有学生跟AI“刘三姐”对话:“如何传承山歌?”答曰:“用新工具把歌唱到未来去!”历史人物交互与民俗数字化让壮乡文化在少年心中扎根。张老师向学生展示由AI生成雏形、自己再精心修改的民俗文化课课件:“它帮我打开了思路,而我赋予了它灵魂和温度。”这些来自中国成千上万个乡村课堂的真实反馈,构成了少年云项目最坚实的价值基石——科技平权。打破数字时代新鸿沟 做乡村学校的“科技合伙人”此前,许多教育公益项目曾陷入困境:捐赠一批硬件,开通一个线上课程库。虽能解一时之渴,却难覆长久之旱。“电脑成了摆设,课程内容和我们的学生基础不匹配。”一位乡村校长坦言,“我们最怕的,是产生数字时代的‘新鸿沟’——别人在用AI因材施教,我们却连开关机都成问题。”“最让我焦虑的不是辛苦,而是我知道自己的知识面和教学方法可能已经落后了,但我不知道如何去学,更没办法带给孩子们更多。”这位从业二十年的乡村老教师的话,道出了无数同行的心声。黄桂晶表示,少年云的破局方法,始于一个关键的思维转变:从“提供工具”转向“提供服务”, 从培育“编程能力”转向“计算思维”,少年云不仅仅是教学环境,它更应该是乡村学校的“科技合伙人”,是能读懂学生、能为教师减负的“智能脚手架”。于是,AI备课工具被设计成“智能合伙人”,它理解本地的教学大纲,能一键生成贴合乡土情境的教案初稿,把老师从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AI口语教练被赋予了极大的耐心和鼓励属性,它永不疲倦,永不批评,只为创造一个激发好奇的学习环境。基于前沿的教育哲学理念和先进的终端云计算技术,少年云项目也荣获了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全球专家评审的“2025全球智慧教育创新奖”。“该项目卓越之处,在于它成功地打造了一个可持续、可进化、以人为中心的数字教育新模式,为全球教育发展提供了极具参考价值的中国实践。”评审专家在颁奖词中表示。黄桂晶透露,未来,通过与教育部门合作,少年云将开发更多符合本地学情的大模型教育应用,推进“全球技术”与“本土智慧”融合,关注城乡学生的人工智能素养培育,让优质教育资源像空气一样流动起来。(勃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