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CaKrnJA4CL hope.huanqiu.comarticle彼得·巴菲特:寻慈善与音乐结合点/e3pmh4858/e3pttusns彼得·巴菲特亲自提着他下午演出时将要穿着的礼服,从华彬歌剧院的楼梯缓缓走下,身后跟着他年轻的女助理。他的长卷发向后梳起,嘴角带着礼貌的微笑,一副十足的艺术家派头。“他跟他老爸长得一点也不像。”一位现场工作人员悄声说道。彼得·巴菲特的老爸不是别人,正是沃伦·巴菲特,现年83岁的全球著名投资家,多次登上福布斯全球富豪榜首。在中国人眼中,这位爱喝可口可乐的随和老头是一个神一般的存在,中国人称他“股神”。“有这么一个有钱的爸爸,你为什么还要辛苦地搞音乐?”2012年12月初,在浙江文澜中学的见面会上,学生又一次向彼得抛出这个问题。这也是彼得被世人问得最多的问题之一。 为了向公众解释这些问题,2011年初,彼得·巴菲特出版了一本书:《做你自己》(Life Is What You Make It)。随着这本书在中国的热销,彼得也第一次进入中国大众视野。尽管他已经是著名的音乐家,并且获得了美国电视界最高奖艾美奖,但人们得知他的家世后,第一反应还是跟文澜中学的学生们并无二致。《做你自己》如今在中国卖出了40多万册,人们把它看作一个美国著名“富二代”写作的寻找自己独立人生的励志书。某家银行还特别向出版方定制了10万册作为礼品赠予客户——对于富起来的中国人来说,“富二代”正成为一个头痛的话题,被宠坏的年轻人在公众眼中常常被贴上“缺乏责任和教养”的标签。这也正是这本书畅销的原因之一,大众非常想知道,作为世界上最有钱的“富二代”,彼得·巴菲特的成功是怎么做到的?巴菲特家的孩子不能随心所欲花钱2012年,由《中国慈善家》出品方慈传媒主办、彼得·巴菲特为主要演奏者的音乐分享会以慈善为主旨,云集了北京各界的企业家、慈善家、富豪。在正式演出之前,彼得·巴菲特接受了独家采访,随即调试演奏灯光和音响,进行彩排,几个小时下来,他只喝了半瓶水和一杯咖啡,没有休息。灯光亮起,观众静坐,彼得·巴菲特伴着钢琴开始讲述自己的故事。彼得·巴菲特先生现年54岁,出生于奥马哈——美国中部一个只有50多万人口的小城。这个小城每年都有几天会异常热闹,很多人从世界各地云集而来,原因在于彼得的父亲。沃伦·巴菲特虽然富可敌国,但公司总部仍设在奥马哈,针对投资者开放的公司年会,每年都能吸引大量听众。很多人甚至会自费从世界各地赶过来,聆听这位“奥马哈先知”关于投资的智慧建言。童年的彼得是一个安静的、喜欢与钢琴为伴的孩子,他并不知道父亲拥有如此巨大的财富。在他的记忆中,父亲只是一个非常专注的人,他常年穿着卡其色裤子和开衫毛衣,在书房中忘我地研究资料。正如沃伦·巴菲特11岁就买了人生中第一只股票那样,7岁时彼得·巴菲特就发现音乐对于自己的非凡意义。有一天彼得心情不好,他把一首欢快的《扬基歌》降调缓慢演奏,很快家人过来询问他是否心情不好,这使得他头一次意识到音乐对他可能有特别的作用,能表达他内心的想法。这一年,沃伦·巴菲特的个人财富已经达到400万美元,手里掌管的资金已经高达2200万美元。但彼得和他的哥哥霍华德与姐姐苏茜,并不能随心所欲地花钱。他们如果想要零花钱,必须通过做家务获得。彼得清楚地记得有一次父亲给了他5美元零花钱,买完东西的零头还让彼得还给他。“出生时含在嘴里的金汤匙,最后可能会变成金匕首”,沃伦·巴菲特的用意,彼得很久之后才真正明白。彼得在书中开诚布公地写道,他最大的财富来自于小时候内心的安全感。这是一个和睦幸福的家庭,有一个专注工作的父亲,有一个对世界充满好奇心、乐于帮助别人的母亲。在彼得看来,母亲扮演的角色更像是老师。“她教会了我倾听的重要性,当你真正倾听的时候,人们可以教会你很多关于世界、关于自己的知识。”在彼得的记忆中,家里总是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拜访者,而母亲也愿意在周末带着他去不同的教会,这使得他从小就知道应该对世界持有多元的价值观。彼得所念的小学也是母亲曾经念过的学校,母亲会经常去学校看望他,坐在教室最后一排聆听彼得的课程。母亲的关注,在彼得的人生成长中起到过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彼得上高中的时候,他很快显现出不同于“证券分析员”父亲的特质,更像是一个“文艺青年”,比起严谨的数据分析,他对摄影兴趣更大。在高中三年级的时候,他打算退学去怀俄明州的杰克逊谷当一名摄影记者,一边自食其力,一边享受自然美景。这个激动人心的想法却随着老师的建议滑向另外的轨迹。他的新闻学老师有一天找他谈话,请他担任毕业纪念册的编辑,对于每一届毕业生而言,这是非常荣幸的事情。因为美国高中是四年制,这意味着彼得还要在高中继续呆上一年多的时间,不过他愉快地答应下来,后来他才得知这一切都是母亲的主意。“富二代”音乐家需要靠自己拉赞助彼得·巴菲特已经弹奏了两首曲子。整个演奏厅的空气温暖而干燥,他演唱的时候嗓音有点沙哑,但他依然泰然自若,面对盛装出席的数百位中国观众,一架钢琴足以让他掌控整场表演。但是彼得并不是一开始就能掌控自己的人生,事实上,作为沃伦·巴菲特的儿子,他经历的迷惘并不比普通人少。至今他的履历上仍然写着斯坦福大学肄业,“如果不是巴菲特的姓氏,我有资格和那些平均学分4分并且拥有完美的SAT考试成绩的学生在课堂上平起平坐吗?”他经常这样自问。彼得曾为是否要进入华尔街工作认真思考过15分钟,“那里不适合我”,他很快放弃了这一想法。在斯坦福,他上了很多选修课,希望能找到自己喜欢的事情。他亲眼目睹一位同学在走廊上打电话给她的父母。“她父亲沉默了一会儿,最终同意她不必非得做医生,可以按她的愿望当一名律师,她喜极而泣”,那一刻使彼得感到很无奈,好像医学和法律是她人生中唯一能做的选择,“金钱有时候并不代表着优势。”大二的一个晚上,彼得在同学的宿舍听到一个吉他手的演奏,他完全被“乐曲中蕴含的朴素”打动了,不久后他拿着从祖父那里继承来的9万美元,从斯坦福退学,租住在旧金山的一栋公寓里,开始了他职业音乐人的生涯。彼得职业生涯中第一个重大机会出现在洗车时。23岁的一天,他在门口一边洗着他的破旧汽车,一边跟邻居攀谈时,得知对方的女婿是一个总需要音乐的动画制作人。彼得联系了邻居的女婿,并且获得了一份工作——为新成立的有线电视频道设计10秒钟的动态广告,彼得抓住了这个机会,并取得了成功。这个频道被称为MTV,后来成了20世纪80年代最热门的文化事物。慢慢地,彼得拥有了更多的工作机遇并期待有一天可以为电影配乐。真正的机会终于来临,凯文·科斯特纳找到了他,希望他能为自己即将上映的影片《与狼共舞》配乐。一直以来,彼得所做的曲子都是商业性的,时长几十秒钟,这让他很难驾驭长达两个多小时的宏大叙事音乐。最终他只能完成其中一个场景《火舞》。多年之后,彼得·巴菲特还在反思自己的这段经历。尽管《与狼共舞》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并在当年获得七项奥斯卡大奖,但是彼得没有争取到把自己的名字署在电影原声音乐带中,并且这段最精彩的《火舞》,他并没有将之改编成任何可供电台播放的规格,这使得他错失了很好的推广自己的机会。不过机会还是会垂青那些有准备的人。从《与狼共舞》中彼得接触到了印第安人文化,随后他恶补了史诗叙述方面的知识,为电视剧《500部落》创作了8小时的音乐,并借助这一势头,创作出一部融合音乐、舞蹈、叙事和视觉效果的多媒体剧《魂》。为给《魂》寻找赞助方,彼得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压力,对方在听过他的自我介绍后惊讶不已,“开玩笑,你的父亲不是沃伦·巴菲特吗?”在这一点上彼得的父亲沃伦·巴菲特显得非常坚决。“我给子女们钱让他们做事,绝对不会让他因为有钱而变得无所事事。”最终,彼得靠自己的努力办成了音乐会,而沃伦·巴菲特也亲自买票观看,他在采访中幽默地表示,“这也是我在彼得的钢琴课投资上获得的最大收益”。彼得在事业的上升期,曾卖掉了自己在旧金山的小公寓,转而在美国中部的密尔沃基买了一个非常大的房子。这栋房子让他背负起巨大的债务,而他的大多数业务伙伴都在旧金山,这使得他需要在两地不断奔走。“我误以为拥有一幢大房子是成功的一个标志,也许我还误以为自己在专业上所取得的进步,需要用一种可见的标志来证明。”“这是我一生中经典的错误之一。”寻找慈善与音乐的结合点中场休息时分,音乐会引入了一个小型的财富分享会,除了彼得·巴菲特之外,参与者还有洛克菲勒家族的第四代掌门人佩姬·洛克菲勒,以及美国印刷大王的后代艾略特·唐纳利。彼得·巴菲特对着台下的中国富豪坦言,“我开的车,和纽约的出租车是同一个牌子和型号的。另外一辆车是我18岁的时候买的,当时是2000美元的一辆旧车,现在还在。至于手表,我根本没有。”2006年,沃伦·巴菲特做出了一个震惊世界的决定,他把370亿美元的资产捐给了比尔·盖茨与梅琳达基金会。另外他也给三个子女分别捐赠了10亿美元,让他们成立自己的基金会。在一次乘坐飞机时,沃伦·巴菲特对彼得说,你觉得慈善影响了你的音乐吗?对于喜欢独处的彼得来说,掌管如此大的基金会意味着对公共事务更多的投入,当时彼得心里说,这二者会有什么关系?直到彼得去了非洲,看到处于贫困中的儿童,他的思想发生了重大的改变。他联合黑人歌手阿肯,写了一首歌曲《血入金》(Blood into Gold),讽刺贩卖非洲儿童的人用孩子的血为自己赚取金子,呼吁制止人口贩运。这成为联合国大会的特别表演节目。彼得和妻子珍妮弗一起用父亲捐赠的钱成立了NOVO基金会,NOVO是拉丁语,意为“变化、改变或创造”。彼得并不认同要把捐助重点放在音乐上面,“适合我的,并不一定适合别人,每个人都需要找到适合他们自己的方向。”他把基金会捐助的对象定为未成年的少女。“如果给女孩受教育的机会,最后她们的孩子就会变得更加健康,受到很多的教育,生活得更好,世界会因此变得更加美好。”在这一点上,他和父亲的思路不谋而合。“我父亲的投资很成功,他在投资之前会翻阅很多资料,找到市场上被低估的资产,一旦认准了就大笔投资,然后慢慢等待。多年后,市场和世界会看到价值在不断上升。所以我们投资的也是被低估的‘资产’,今天的女孩会成为明天的母亲,这些益处将会传递给后代。”2012年沃伦·巴菲特又把一大笔资金作为自己的生日礼物捐到子女的基金会中,NOVO基金会目前的金额已经高达20亿美元,彼得坦言自己对基金会的管理充满了信心。“因为我身边有一个非常优秀的团队,在我们这个领域工作的人都非常聪明,人品也很好。在很多问题上我们都可以达成一致。”这样一个庞大的基金会,全职工作人员只有11名。“对于一个拥有20亿美元的基金会来说,人数确实很少。不过我们喜欢和伙伴一起工作。我们不太喜欢人数众多的基金会工作模式,我们的重心还是放在处理事情上。”目前整个基金会主要由彼得的妻子珍妮弗负责,每周一他们都会和员工见面,定期召开会议。巴菲特家的教育方式并非个案。投身慈善公益,已经成为全球许多富豪子女的新选择。彭博社创始人迈克尔·布隆伯格的女儿艾玛·布隆伯格辞去公职后担任“代表儿童”组织和纽约公共图书馆幼狮组织的董事会成员。而金融巨头乔治·索罗斯的女儿安德莉亚·索罗斯则在促进中国西藏地区的文化传承和可持续发展方面花了大量精力。20年前的一天,彼得回家探望父亲,父亲临出门时对他说,“我们俩做的事情是一样的,我在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这张画布上绘画,而你是在音乐这块画布上绘画。”这句话,解开了“巴菲特”这个姓氏对于彼得成长中的困惑。现在,彼得也终于懂得了父亲所说的慈善与音乐的关联。“在我全世界的演出中,我也会积极宣传基金会所做的事情,类似于宣传员的角色。现在我涉足基金会,也参与音乐的创作。”音乐会也于此时进入高潮,在非洲探访的画面中,他和大提琴手麦克·科特合作演出了一首情绪强烈的歌曲——《解放》。做你自己现年54岁的彼得拥有一对双胞胎女儿,其中一个在去年当了妈妈。“我很高兴她们也能做自己”。而当上曾祖父的沃伦·巴菲特也开始考虑自己的身后之事。他在2012年宣布,大儿子霍华德会在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中扮演继承人的角色。对此彼得显得很高兴,“他比我适合多了。”他依然只想做自己的音乐,并继续花大量的时间创作关于印第安人的乐曲。“2014年《魂》也许会在中国上演,这是一场很宏大的演出,需要很长时间来做准备。”同时他也想更多地了解中国,“我们确实想去中国更多的地方,更多地和当地的人接触,领略地方文化、歌曲和舞蹈。”音乐会进入尾声,由和彼得合作多年的大提琴手麦克·科特与中国歌唱家央金拉姆表演,二人即兴表演了一段乐章,央金的声音与大提琴的琴音交相辉映,在歌剧院的上空久久回荡。央金拉姆是藏族音乐家,2012年获得格莱美奖。格莱美是国际级别的音乐奖项,但央金拉姆的演唱方式和演唱内容都是中国藏族传统的。“这也正是我来中国的原因。我的灵魂演出也正是秉承这样的宗旨,告诉人们要记住你来自哪里,揭示什么是内在的意义。在中国的经历让我觉得我的个人故事和中国的听众产生了很深的共鸣。不过就国家而言,中国在向西方学习,但是中国和西方无论从经济、文化上都是不同的,中国有很深的历史文化底蕴,中国需要做自己。”彼得在演出最后说的话显得意味深长,不过人们都深深沉浸在音乐的感动中,并没有注意到这些。1365996120000责编:yefang慈讯网136599612000011["9CaKrnJA3vO","9CaKrnJzT1s","9CaKrnJzNVM","9CaKrnJzxgD","9CaKrnJxNJR","9CaKrnJxNAA"]//himg2.huanqiucdn.cn/attachment2010/2013/0415/20130415112950997.jpg{"email":"yefang@huanqiu.com","name":"yefang"}
彼得·巴菲特亲自提着他下午演出时将要穿着的礼服,从华彬歌剧院的楼梯缓缓走下,身后跟着他年轻的女助理。他的长卷发向后梳起,嘴角带着礼貌的微笑,一副十足的艺术家派头。“他跟他老爸长得一点也不像。”一位现场工作人员悄声说道。彼得·巴菲特的老爸不是别人,正是沃伦·巴菲特,现年83岁的全球著名投资家,多次登上福布斯全球富豪榜首。在中国人眼中,这位爱喝可口可乐的随和老头是一个神一般的存在,中国人称他“股神”。“有这么一个有钱的爸爸,你为什么还要辛苦地搞音乐?”2012年12月初,在浙江文澜中学的见面会上,学生又一次向彼得抛出这个问题。这也是彼得被世人问得最多的问题之一。 为了向公众解释这些问题,2011年初,彼得·巴菲特出版了一本书:《做你自己》(Life Is What You Make It)。随着这本书在中国的热销,彼得也第一次进入中国大众视野。尽管他已经是著名的音乐家,并且获得了美国电视界最高奖艾美奖,但人们得知他的家世后,第一反应还是跟文澜中学的学生们并无二致。《做你自己》如今在中国卖出了40多万册,人们把它看作一个美国著名“富二代”写作的寻找自己独立人生的励志书。某家银行还特别向出版方定制了10万册作为礼品赠予客户——对于富起来的中国人来说,“富二代”正成为一个头痛的话题,被宠坏的年轻人在公众眼中常常被贴上“缺乏责任和教养”的标签。这也正是这本书畅销的原因之一,大众非常想知道,作为世界上最有钱的“富二代”,彼得·巴菲特的成功是怎么做到的?巴菲特家的孩子不能随心所欲花钱2012年,由《中国慈善家》出品方慈传媒主办、彼得·巴菲特为主要演奏者的音乐分享会以慈善为主旨,云集了北京各界的企业家、慈善家、富豪。在正式演出之前,彼得·巴菲特接受了独家采访,随即调试演奏灯光和音响,进行彩排,几个小时下来,他只喝了半瓶水和一杯咖啡,没有休息。灯光亮起,观众静坐,彼得·巴菲特伴着钢琴开始讲述自己的故事。彼得·巴菲特先生现年54岁,出生于奥马哈——美国中部一个只有50多万人口的小城。这个小城每年都有几天会异常热闹,很多人从世界各地云集而来,原因在于彼得的父亲。沃伦·巴菲特虽然富可敌国,但公司总部仍设在奥马哈,针对投资者开放的公司年会,每年都能吸引大量听众。很多人甚至会自费从世界各地赶过来,聆听这位“奥马哈先知”关于投资的智慧建言。童年的彼得是一个安静的、喜欢与钢琴为伴的孩子,他并不知道父亲拥有如此巨大的财富。在他的记忆中,父亲只是一个非常专注的人,他常年穿着卡其色裤子和开衫毛衣,在书房中忘我地研究资料。正如沃伦·巴菲特11岁就买了人生中第一只股票那样,7岁时彼得·巴菲特就发现音乐对于自己的非凡意义。有一天彼得心情不好,他把一首欢快的《扬基歌》降调缓慢演奏,很快家人过来询问他是否心情不好,这使得他头一次意识到音乐对他可能有特别的作用,能表达他内心的想法。这一年,沃伦·巴菲特的个人财富已经达到400万美元,手里掌管的资金已经高达2200万美元。但彼得和他的哥哥霍华德与姐姐苏茜,并不能随心所欲地花钱。他们如果想要零花钱,必须通过做家务获得。彼得清楚地记得有一次父亲给了他5美元零花钱,买完东西的零头还让彼得还给他。“出生时含在嘴里的金汤匙,最后可能会变成金匕首”,沃伦·巴菲特的用意,彼得很久之后才真正明白。彼得在书中开诚布公地写道,他最大的财富来自于小时候内心的安全感。这是一个和睦幸福的家庭,有一个专注工作的父亲,有一个对世界充满好奇心、乐于帮助别人的母亲。在彼得看来,母亲扮演的角色更像是老师。“她教会了我倾听的重要性,当你真正倾听的时候,人们可以教会你很多关于世界、关于自己的知识。”在彼得的记忆中,家里总是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拜访者,而母亲也愿意在周末带着他去不同的教会,这使得他从小就知道应该对世界持有多元的价值观。彼得所念的小学也是母亲曾经念过的学校,母亲会经常去学校看望他,坐在教室最后一排聆听彼得的课程。母亲的关注,在彼得的人生成长中起到过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彼得上高中的时候,他很快显现出不同于“证券分析员”父亲的特质,更像是一个“文艺青年”,比起严谨的数据分析,他对摄影兴趣更大。在高中三年级的时候,他打算退学去怀俄明州的杰克逊谷当一名摄影记者,一边自食其力,一边享受自然美景。这个激动人心的想法却随着老师的建议滑向另外的轨迹。他的新闻学老师有一天找他谈话,请他担任毕业纪念册的编辑,对于每一届毕业生而言,这是非常荣幸的事情。因为美国高中是四年制,这意味着彼得还要在高中继续呆上一年多的时间,不过他愉快地答应下来,后来他才得知这一切都是母亲的主意。“富二代”音乐家需要靠自己拉赞助彼得·巴菲特已经弹奏了两首曲子。整个演奏厅的空气温暖而干燥,他演唱的时候嗓音有点沙哑,但他依然泰然自若,面对盛装出席的数百位中国观众,一架钢琴足以让他掌控整场表演。但是彼得并不是一开始就能掌控自己的人生,事实上,作为沃伦·巴菲特的儿子,他经历的迷惘并不比普通人少。至今他的履历上仍然写着斯坦福大学肄业,“如果不是巴菲特的姓氏,我有资格和那些平均学分4分并且拥有完美的SAT考试成绩的学生在课堂上平起平坐吗?”他经常这样自问。彼得曾为是否要进入华尔街工作认真思考过15分钟,“那里不适合我”,他很快放弃了这一想法。在斯坦福,他上了很多选修课,希望能找到自己喜欢的事情。他亲眼目睹一位同学在走廊上打电话给她的父母。“她父亲沉默了一会儿,最终同意她不必非得做医生,可以按她的愿望当一名律师,她喜极而泣”,那一刻使彼得感到很无奈,好像医学和法律是她人生中唯一能做的选择,“金钱有时候并不代表着优势。”大二的一个晚上,彼得在同学的宿舍听到一个吉他手的演奏,他完全被“乐曲中蕴含的朴素”打动了,不久后他拿着从祖父那里继承来的9万美元,从斯坦福退学,租住在旧金山的一栋公寓里,开始了他职业音乐人的生涯。彼得职业生涯中第一个重大机会出现在洗车时。23岁的一天,他在门口一边洗着他的破旧汽车,一边跟邻居攀谈时,得知对方的女婿是一个总需要音乐的动画制作人。彼得联系了邻居的女婿,并且获得了一份工作——为新成立的有线电视频道设计10秒钟的动态广告,彼得抓住了这个机会,并取得了成功。这个频道被称为MTV,后来成了20世纪80年代最热门的文化事物。慢慢地,彼得拥有了更多的工作机遇并期待有一天可以为电影配乐。真正的机会终于来临,凯文·科斯特纳找到了他,希望他能为自己即将上映的影片《与狼共舞》配乐。一直以来,彼得所做的曲子都是商业性的,时长几十秒钟,这让他很难驾驭长达两个多小时的宏大叙事音乐。最终他只能完成其中一个场景《火舞》。多年之后,彼得·巴菲特还在反思自己的这段经历。尽管《与狼共舞》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并在当年获得七项奥斯卡大奖,但是彼得没有争取到把自己的名字署在电影原声音乐带中,并且这段最精彩的《火舞》,他并没有将之改编成任何可供电台播放的规格,这使得他错失了很好的推广自己的机会。不过机会还是会垂青那些有准备的人。从《与狼共舞》中彼得接触到了印第安人文化,随后他恶补了史诗叙述方面的知识,为电视剧《500部落》创作了8小时的音乐,并借助这一势头,创作出一部融合音乐、舞蹈、叙事和视觉效果的多媒体剧《魂》。为给《魂》寻找赞助方,彼得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压力,对方在听过他的自我介绍后惊讶不已,“开玩笑,你的父亲不是沃伦·巴菲特吗?”在这一点上彼得的父亲沃伦·巴菲特显得非常坚决。“我给子女们钱让他们做事,绝对不会让他因为有钱而变得无所事事。”最终,彼得靠自己的努力办成了音乐会,而沃伦·巴菲特也亲自买票观看,他在采访中幽默地表示,“这也是我在彼得的钢琴课投资上获得的最大收益”。彼得在事业的上升期,曾卖掉了自己在旧金山的小公寓,转而在美国中部的密尔沃基买了一个非常大的房子。这栋房子让他背负起巨大的债务,而他的大多数业务伙伴都在旧金山,这使得他需要在两地不断奔走。“我误以为拥有一幢大房子是成功的一个标志,也许我还误以为自己在专业上所取得的进步,需要用一种可见的标志来证明。”“这是我一生中经典的错误之一。”寻找慈善与音乐的结合点中场休息时分,音乐会引入了一个小型的财富分享会,除了彼得·巴菲特之外,参与者还有洛克菲勒家族的第四代掌门人佩姬·洛克菲勒,以及美国印刷大王的后代艾略特·唐纳利。彼得·巴菲特对着台下的中国富豪坦言,“我开的车,和纽约的出租车是同一个牌子和型号的。另外一辆车是我18岁的时候买的,当时是2000美元的一辆旧车,现在还在。至于手表,我根本没有。”2006年,沃伦·巴菲特做出了一个震惊世界的决定,他把370亿美元的资产捐给了比尔·盖茨与梅琳达基金会。另外他也给三个子女分别捐赠了10亿美元,让他们成立自己的基金会。在一次乘坐飞机时,沃伦·巴菲特对彼得说,你觉得慈善影响了你的音乐吗?对于喜欢独处的彼得来说,掌管如此大的基金会意味着对公共事务更多的投入,当时彼得心里说,这二者会有什么关系?直到彼得去了非洲,看到处于贫困中的儿童,他的思想发生了重大的改变。他联合黑人歌手阿肯,写了一首歌曲《血入金》(Blood into Gold),讽刺贩卖非洲儿童的人用孩子的血为自己赚取金子,呼吁制止人口贩运。这成为联合国大会的特别表演节目。彼得和妻子珍妮弗一起用父亲捐赠的钱成立了NOVO基金会,NOVO是拉丁语,意为“变化、改变或创造”。彼得并不认同要把捐助重点放在音乐上面,“适合我的,并不一定适合别人,每个人都需要找到适合他们自己的方向。”他把基金会捐助的对象定为未成年的少女。“如果给女孩受教育的机会,最后她们的孩子就会变得更加健康,受到很多的教育,生活得更好,世界会因此变得更加美好。”在这一点上,他和父亲的思路不谋而合。“我父亲的投资很成功,他在投资之前会翻阅很多资料,找到市场上被低估的资产,一旦认准了就大笔投资,然后慢慢等待。多年后,市场和世界会看到价值在不断上升。所以我们投资的也是被低估的‘资产’,今天的女孩会成为明天的母亲,这些益处将会传递给后代。”2012年沃伦·巴菲特又把一大笔资金作为自己的生日礼物捐到子女的基金会中,NOVO基金会目前的金额已经高达20亿美元,彼得坦言自己对基金会的管理充满了信心。“因为我身边有一个非常优秀的团队,在我们这个领域工作的人都非常聪明,人品也很好。在很多问题上我们都可以达成一致。”这样一个庞大的基金会,全职工作人员只有11名。“对于一个拥有20亿美元的基金会来说,人数确实很少。不过我们喜欢和伙伴一起工作。我们不太喜欢人数众多的基金会工作模式,我们的重心还是放在处理事情上。”目前整个基金会主要由彼得的妻子珍妮弗负责,每周一他们都会和员工见面,定期召开会议。巴菲特家的教育方式并非个案。投身慈善公益,已经成为全球许多富豪子女的新选择。彭博社创始人迈克尔·布隆伯格的女儿艾玛·布隆伯格辞去公职后担任“代表儿童”组织和纽约公共图书馆幼狮组织的董事会成员。而金融巨头乔治·索罗斯的女儿安德莉亚·索罗斯则在促进中国西藏地区的文化传承和可持续发展方面花了大量精力。20年前的一天,彼得回家探望父亲,父亲临出门时对他说,“我们俩做的事情是一样的,我在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这张画布上绘画,而你是在音乐这块画布上绘画。”这句话,解开了“巴菲特”这个姓氏对于彼得成长中的困惑。现在,彼得也终于懂得了父亲所说的慈善与音乐的关联。“在我全世界的演出中,我也会积极宣传基金会所做的事情,类似于宣传员的角色。现在我涉足基金会,也参与音乐的创作。”音乐会也于此时进入高潮,在非洲探访的画面中,他和大提琴手麦克·科特合作演出了一首情绪强烈的歌曲——《解放》。做你自己现年54岁的彼得拥有一对双胞胎女儿,其中一个在去年当了妈妈。“我很高兴她们也能做自己”。而当上曾祖父的沃伦·巴菲特也开始考虑自己的身后之事。他在2012年宣布,大儿子霍华德会在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中扮演继承人的角色。对此彼得显得很高兴,“他比我适合多了。”他依然只想做自己的音乐,并继续花大量的时间创作关于印第安人的乐曲。“2014年《魂》也许会在中国上演,这是一场很宏大的演出,需要很长时间来做准备。”同时他也想更多地了解中国,“我们确实想去中国更多的地方,更多地和当地的人接触,领略地方文化、歌曲和舞蹈。”音乐会进入尾声,由和彼得合作多年的大提琴手麦克·科特与中国歌唱家央金拉姆表演,二人即兴表演了一段乐章,央金的声音与大提琴的琴音交相辉映,在歌剧院的上空久久回荡。央金拉姆是藏族音乐家,2012年获得格莱美奖。格莱美是国际级别的音乐奖项,但央金拉姆的演唱方式和演唱内容都是中国藏族传统的。“这也正是我来中国的原因。我的灵魂演出也正是秉承这样的宗旨,告诉人们要记住你来自哪里,揭示什么是内在的意义。在中国的经历让我觉得我的个人故事和中国的听众产生了很深的共鸣。不过就国家而言,中国在向西方学习,但是中国和西方无论从经济、文化上都是不同的,中国有很深的历史文化底蕴,中国需要做自己。”彼得在演出最后说的话显得意味深长,不过人们都深深沉浸在音乐的感动中,并没有注意到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