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CaKrnJDLMt hope.huanqiu.comarticle郭咏:90后公益领袖/e3pmh4858/e3pttusns命运多舛 艰难前行1990年7月,郭咏出生在国家级贫困县——临汾市汾西县邢家要乡金枝头村的一个农民家庭。年幼时便失去了爸爸妈妈,独自与奶奶生活。2005年,郭咏年迈的奶奶因高血压致全身瘫痪,生活不能自理。郭咏一边上学,一边照顾奶奶,一边打工。2007年,他创作的文学作品《追求勇气》在第二届中华青少年文学书画摄影大赛中荣获少年组一等奖。郭咏参加了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颁奖典礼。到高中毕业,郭咏已在全国各大报刊发表作品60余篇,还有自创小说两部和800余首诗歌。但缘于经济的制约,他未能实现自己的出书梦。高中时,他就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更热衷于公益行动。当大家对艾滋病惟恐避之不及的时候,他积极地在临汾市“绿色港湾”做防艾宣传志愿者,被誉为临汾“防艾志愿第一人”。创办零捐款公益组织,让公益变的更简单2008年,18岁的郭咏幸运地走进了大学的校门。踏进大学校门的第一天,看到有社团在招志愿者去做公益活动,郭咏兴冲冲赶去报名,却被拒之门外。并不是大家不接受他,而是做“公益活动”需要捐50元钱,对他来说,这是笔不小的开支。“没钱,不好意思,你不能加入。” 贫困就不能做公益了吗?能不能做一个“不需要捐钱,但求出力的一个公益组织呢?”他决定先从自己开始,向孤寡老人、临终患者、孤儿、身心障碍等弱势群体提供无偿服务。郭咏在上大学的第一年即2008年创办了“北京公益联盟”。这是北京市第一个由大学生创办的民间公益组织,号称“零捐款”公益。经过4年的努力,目前“零捐款”的成员由最初的几个人发展到现在的全国近15万志愿者,并和全国40多所高校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大学四年,20余万元的公益活动经费都是“盟主”郭咏一个人掏。郭咏并没有什么“好干爹”,更不是富家子弟。他是一个孤儿,来自山西的国家级贫困县汾西,上大学还是靠助学贷款实现的。为了赚更多钱,他做过清洁工、手机促销员、保安等,并自学软件为公司制作海报文案、图书编排等。每天下午3点半以后,郭咏就开始做兼职,一般每天要工作4—5个小时,饭菜就是馒头就咸菜。“一个月,卖U盘和软件能赚800块,写稿的稿费能有500—1000块,给网站做软件能赚800块……”在课堂之外,郭咏自己的打工计划排得很满。他边挣活动经费,边号召同学们向孤寡老人、孤儿和残疾人士提供无偿服务。郭咏公开了自己的手机号作为“有爱,无障碍”残障人求助热线,主要在生活、信息、出行上为他们提供一对一的帮扶:为他们交水电暖费,教他们上网,并组织活动帮助3000多名北京残障人士实现了游故宫、长城和央视塔等心愿。此外,郭咏和志愿者们还是北京海淀区残联聋儿康复中心的“天使”。他们每周末都要去陪护孩子,和他们一起做游戏、庆祝节日。孩子们在这些大哥哥、大姐姐的照顾下,走出了自闭,变得活泼开朗。2012年底,在由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指导,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广播主办的“北京榜样,传递正能量”评选活动中,郭咏凭借自己的公益行为被评为“北京榜样”。如今,郭咏大学毕业了,他亲手创立的“北京公益联盟”也面临着转型。“一天接100多个电话很正常,但我毕竟还有工作,所以有专人接热线是当下最亟待解决的问题。”郭咏说。另外,随着公益项目越来越多,单凭他的个人收入可能无力承担,这些都是未来需要探讨的问题。虽然这些年很多人想捐款,甚至想捐500万元的都有,但都被他谢绝了。“因为我们还没有注册,缺乏监管,如果我接受了人家的钱,是对捐赠人的不负责任”他说。不让弱者的声音淹没在喧嚣的城市里2009年10月,90后在校大学生郭咏用自己的电话开通了国内首个身心障碍求助热线。并提出“无障碍进社会”。主要为身心障碍人士提供出行、心理、法律、信息、医疗等无偿服务。倡导信息及无障碍出行理念,促进残健共融。走出家门,是残障人士尤其是行动不便的残障人士融入社会的第一步,对残疾人而言,无障碍设施不仅创造了必要的出行条件,更重要的,希望通过此类活动,能消除残疾人内心的自卑和沮丧,使他们勇敢地参与社会生活。当时,第一个打进电话的是一位中年妇女,她委托郭咏帮助行动不便的老父亲去买一本书。老人家住房山,他拿到书后,感慨万分地说:“我坐轮椅大半辈子了,从没有去过故宫、长城!”老人的这句话,给了郭咏启发,有多少像老人这样的残疾人一辈子都幻想着能去故宫、长城看一看啊?为此,郭咏曾先后4次自费去故宫“踩点”,描绘出了轮椅路线,他还两次自费登上长城,考察路线。11月,一切就绪后,33名坐轮椅的残障人士在郭咏和他的志愿者团队的帮助下,来到了故宫参观。门票和午餐都是郭咏一个人承担的,他始终拒绝别人资助自己。4个月后,郭咏和他的志愿者团队用自己的双手,又将40名坐轮椅的残疾人一步一步地抬上了长城! 烈日当空,郭咏和另一名志愿者抬着其中一部轮椅,一步一步艰难地向上攀登。他感觉到自己与天空越来越近,过去和汗水都被抛在了身后。大山中走出来的苦孩子就是有这种勇于攀登的精神。让无声的爱“发声”,关注中国听障儿童2008年北京公益联盟成立,郭咏和志愿者开始关注听障儿童,是国内最早关注听障儿童的公益组织,目前北京公益联盟在北京、天津、上海、广州等15个省市开展听障儿童康复项目,受益人数达20000余人,同时在农村普及童儿康复知识,让每一个降临的天使都能走出无声的世界。2008年,郭咏一个人拉着行李箱,来到北京上大学。他在校园安顿下来后的第一件事,不是找工作养活自己,而是上网搜索公益活动,寻找“精神食粮”。9月6日一早,郭咏就起床了,一个人从学校一路坐公交车,前往海淀区残联聋儿康复中心。起初,不管郭咏多么努力地冲着孩子们笑,孩子们还是视而不见,这种孤僻的表情,一下子刺痛了郭咏的双眼。一时间仿佛时光倒流,郭咏看到了曾经那个无助的自己。当晚,郭咏回到学校宿舍后,辗转难眠。第二天一早,天还没有亮,他就坐上了头班公交车,直奔聋儿康复中心,敲响了中心负责人全贵云的门。他有一个想法,要长期帮助这些聋儿,直到他们像自己一样,打开心门,重新笑起来!从此,郭咏把这里当成了家。不管刮风下雨,每个周末,他都会出现在全贵云眼前,一坚持就是整整4年。无声世界的天使刺痛了郭咏的心,四年,200多个周末,他从没有让爱间断。郭咏说:“公益十年,公益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我一直觉得公益不是有钱人的特权,我的梦想是让公益成为一种热爱生活的方式,而不是奢侈,这些年我不图名也不图利,就想通过自己辛勤的双手和一颗感恩的心,去给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带来一些帮助,让他们相信这世界充满爱,让更多人不因自己的贫穷而远离公益。”1388460120000责编:yefang腾讯138846012000011["9CaKrnJBmVE","9CaKrnJBkrU"]//himg2.huanqiucdn.cn/attachment2010/2013/1231/20131231112640296.jpg{"email":"yefang@huanqiu.com","name":"yefang"}
命运多舛 艰难前行1990年7月,郭咏出生在国家级贫困县——临汾市汾西县邢家要乡金枝头村的一个农民家庭。年幼时便失去了爸爸妈妈,独自与奶奶生活。2005年,郭咏年迈的奶奶因高血压致全身瘫痪,生活不能自理。郭咏一边上学,一边照顾奶奶,一边打工。2007年,他创作的文学作品《追求勇气》在第二届中华青少年文学书画摄影大赛中荣获少年组一等奖。郭咏参加了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颁奖典礼。到高中毕业,郭咏已在全国各大报刊发表作品60余篇,还有自创小说两部和800余首诗歌。但缘于经济的制约,他未能实现自己的出书梦。高中时,他就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更热衷于公益行动。当大家对艾滋病惟恐避之不及的时候,他积极地在临汾市“绿色港湾”做防艾宣传志愿者,被誉为临汾“防艾志愿第一人”。创办零捐款公益组织,让公益变的更简单2008年,18岁的郭咏幸运地走进了大学的校门。踏进大学校门的第一天,看到有社团在招志愿者去做公益活动,郭咏兴冲冲赶去报名,却被拒之门外。并不是大家不接受他,而是做“公益活动”需要捐50元钱,对他来说,这是笔不小的开支。“没钱,不好意思,你不能加入。” 贫困就不能做公益了吗?能不能做一个“不需要捐钱,但求出力的一个公益组织呢?”他决定先从自己开始,向孤寡老人、临终患者、孤儿、身心障碍等弱势群体提供无偿服务。郭咏在上大学的第一年即2008年创办了“北京公益联盟”。这是北京市第一个由大学生创办的民间公益组织,号称“零捐款”公益。经过4年的努力,目前“零捐款”的成员由最初的几个人发展到现在的全国近15万志愿者,并和全国40多所高校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大学四年,20余万元的公益活动经费都是“盟主”郭咏一个人掏。郭咏并没有什么“好干爹”,更不是富家子弟。他是一个孤儿,来自山西的国家级贫困县汾西,上大学还是靠助学贷款实现的。为了赚更多钱,他做过清洁工、手机促销员、保安等,并自学软件为公司制作海报文案、图书编排等。每天下午3点半以后,郭咏就开始做兼职,一般每天要工作4—5个小时,饭菜就是馒头就咸菜。“一个月,卖U盘和软件能赚800块,写稿的稿费能有500—1000块,给网站做软件能赚800块……”在课堂之外,郭咏自己的打工计划排得很满。他边挣活动经费,边号召同学们向孤寡老人、孤儿和残疾人士提供无偿服务。郭咏公开了自己的手机号作为“有爱,无障碍”残障人求助热线,主要在生活、信息、出行上为他们提供一对一的帮扶:为他们交水电暖费,教他们上网,并组织活动帮助3000多名北京残障人士实现了游故宫、长城和央视塔等心愿。此外,郭咏和志愿者们还是北京海淀区残联聋儿康复中心的“天使”。他们每周末都要去陪护孩子,和他们一起做游戏、庆祝节日。孩子们在这些大哥哥、大姐姐的照顾下,走出了自闭,变得活泼开朗。2012年底,在由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指导,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广播主办的“北京榜样,传递正能量”评选活动中,郭咏凭借自己的公益行为被评为“北京榜样”。如今,郭咏大学毕业了,他亲手创立的“北京公益联盟”也面临着转型。“一天接100多个电话很正常,但我毕竟还有工作,所以有专人接热线是当下最亟待解决的问题。”郭咏说。另外,随着公益项目越来越多,单凭他的个人收入可能无力承担,这些都是未来需要探讨的问题。虽然这些年很多人想捐款,甚至想捐500万元的都有,但都被他谢绝了。“因为我们还没有注册,缺乏监管,如果我接受了人家的钱,是对捐赠人的不负责任”他说。不让弱者的声音淹没在喧嚣的城市里2009年10月,90后在校大学生郭咏用自己的电话开通了国内首个身心障碍求助热线。并提出“无障碍进社会”。主要为身心障碍人士提供出行、心理、法律、信息、医疗等无偿服务。倡导信息及无障碍出行理念,促进残健共融。走出家门,是残障人士尤其是行动不便的残障人士融入社会的第一步,对残疾人而言,无障碍设施不仅创造了必要的出行条件,更重要的,希望通过此类活动,能消除残疾人内心的自卑和沮丧,使他们勇敢地参与社会生活。当时,第一个打进电话的是一位中年妇女,她委托郭咏帮助行动不便的老父亲去买一本书。老人家住房山,他拿到书后,感慨万分地说:“我坐轮椅大半辈子了,从没有去过故宫、长城!”老人的这句话,给了郭咏启发,有多少像老人这样的残疾人一辈子都幻想着能去故宫、长城看一看啊?为此,郭咏曾先后4次自费去故宫“踩点”,描绘出了轮椅路线,他还两次自费登上长城,考察路线。11月,一切就绪后,33名坐轮椅的残障人士在郭咏和他的志愿者团队的帮助下,来到了故宫参观。门票和午餐都是郭咏一个人承担的,他始终拒绝别人资助自己。4个月后,郭咏和他的志愿者团队用自己的双手,又将40名坐轮椅的残疾人一步一步地抬上了长城! 烈日当空,郭咏和另一名志愿者抬着其中一部轮椅,一步一步艰难地向上攀登。他感觉到自己与天空越来越近,过去和汗水都被抛在了身后。大山中走出来的苦孩子就是有这种勇于攀登的精神。让无声的爱“发声”,关注中国听障儿童2008年北京公益联盟成立,郭咏和志愿者开始关注听障儿童,是国内最早关注听障儿童的公益组织,目前北京公益联盟在北京、天津、上海、广州等15个省市开展听障儿童康复项目,受益人数达20000余人,同时在农村普及童儿康复知识,让每一个降临的天使都能走出无声的世界。2008年,郭咏一个人拉着行李箱,来到北京上大学。他在校园安顿下来后的第一件事,不是找工作养活自己,而是上网搜索公益活动,寻找“精神食粮”。9月6日一早,郭咏就起床了,一个人从学校一路坐公交车,前往海淀区残联聋儿康复中心。起初,不管郭咏多么努力地冲着孩子们笑,孩子们还是视而不见,这种孤僻的表情,一下子刺痛了郭咏的双眼。一时间仿佛时光倒流,郭咏看到了曾经那个无助的自己。当晚,郭咏回到学校宿舍后,辗转难眠。第二天一早,天还没有亮,他就坐上了头班公交车,直奔聋儿康复中心,敲响了中心负责人全贵云的门。他有一个想法,要长期帮助这些聋儿,直到他们像自己一样,打开心门,重新笑起来!从此,郭咏把这里当成了家。不管刮风下雨,每个周末,他都会出现在全贵云眼前,一坚持就是整整4年。无声世界的天使刺痛了郭咏的心,四年,200多个周末,他从没有让爱间断。郭咏说:“公益十年,公益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我一直觉得公益不是有钱人的特权,我的梦想是让公益成为一种热爱生活的方式,而不是奢侈,这些年我不图名也不图利,就想通过自己辛勤的双手和一颗感恩的心,去给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带来一些帮助,让他们相信这世界充满爱,让更多人不因自己的贫穷而远离公益。”